南直隶
简称南直。明称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自永乐初迁都北京 (今北京市) 后,称直隶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直隶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及江西婺源县地。清初改为江南省。
明称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洪武初建都南京(今江苏南京市),以应天等府为直隶。永乐初移都北京(今北京市)后,又称直隶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而直隶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简称南直,相当今江苏、安徽两省大部和上海市。
简称南直。明称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自永乐初迁都北京 (今北京市) 后,称直隶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直隶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及江西婺源县地。清初改为江南省。
明称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洪武初建都南京(今江苏南京市),以应天等府为直隶。永乐初移都北京(今北京市)后,又称直隶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而直隶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简称南直,相当今江苏、安徽两省大部和上海市。
在今安徽祁门县东北。《舆地纪胜》卷20徽州:赤溪水“在祁门县东四十里”。《方舆纪要》卷28祁门县:赤溪水“在县东北。出黟县鱼亭山,西流五十里合大共水”。
亦作沙也城。唐置军城,属巂州。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佑君镇(河西)。《新唐书·地理志》巂州:“又经沙野二百六十里至羌浪驿。”唐樊绰《云南志》卷1:“至巂州三阜城四十里,至沙野城八十里。”在今四川省西昌市南
即今贵州兴义市西南一百四十里棒鲊镇。清于此设棒鲊巡司。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建,在今广东省阳江市南。南宋胡铨《望海台》诗:“未上凌烟阁,聊登望海台。”即此。
即今台湾省高雄县西北路竹乡。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2有“半路竹街”。吴新荣主修《台湾县志》说:“本乡昔时因台南桥子头有竹密生,故定名为半路竹。”日本占领期间改为路竹。
即孟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县东北。《尚书·禹贡》 孔颍达疏引杜预云: “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为武济。”
在今广西西林县东皿帖村南。《清一统志·泗城府》:皿铁隘“在西林县西一百里。路最险要,外通云南广南府”。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九曲溪二曲南之灵岩。明《八闽通志》卷6《地理志·山川》 崇安县:灵岩“又名风洞。两石相倚,长数十丈,中一罅窥见天光,隐隐如线,谓之‘一线天”’。
王莽改东昏县置,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东汉以后复名东昏县。西晋废。北宋乾德元年(963)复置,属开封府。金初移治今山东东明县南三十里东明集镇,属曹州。元属开州。明洪武初徙治云台集(在今东明县西十五里
又名重山。在今江西上饶、横峰二县之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上饶县: 重山 “在府城北。其脉由灵山来, 重峦叠, 岧峣峻绝。 谢枋得因以叠山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