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乡县
五代唐改吉昌县置,为慈州治。治所即今山西吉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属隰州,元祐元年(1086)复为慈州治。金天德三年(1151)为耿州治。明昌元年(1190)改为吉州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省入吉州。
古县名。五代唐避国讳改吉昌县置,治今山西省吉县。为慈州治。金为耿州、吉州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吉州。
五代唐改吉昌县置,为慈州治。治所即今山西吉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属隰州,元祐元年(1086)复为慈州治。金天德三年(1151)为耿州治。明昌元年(1190)改为吉州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省入吉州。
古县名。五代唐避国讳改吉昌县置,治今山西省吉县。为慈州治。金为耿州、吉州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吉州。
在今福建漳浦县南。《方舆纪要》 卷99漳浦县: 绥安溪 “在县南四十里,东流合李澳川入海”。
在今云南巧家县北二十二里。清置巧家汛。雍正五年(1727)于此置会泽县,六年(1728)会泽县移为东川府附郭(今会泽县)。集镇名。在云南省巧家县西部。巧家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70。巧家系当地少数民
①即“东府城”之简称。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通济门附近,南临秦淮河。《梁书·王僧辨传》:侯景叛乱时,虏掠京城,“自石头至于东城,缘淮号叫之声,震响京邑”。《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东府城“亦谓之东城”。②
北周置,治所在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广河、东乡、永靖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改河州为枹罕郡。唐初复为河州。北周置,治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市)。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
①亦作大谷口。即今山西五台县东北大峪口村。明永乐中置巡司于此。清裁。②即今山西怀仁县西南大峪口村。《清一统志·大同府》:大峪口“在怀仁县西南四十里大峪口村。高二十丈有奇,盘曲二里,连左云县之四峰山”。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陆凉州。治所在今云南陆良县北三十里芳华镇。《元混一方舆胜览》芳华县:“四时皆春,故名。”明永乐初废入陆凉州。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陆良县北芳华镇
在今广东中山市西南十四里。《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香山县: 象角头营 “在县 (今中山市) 西。《志》 云,县有镇头角、南禅佛、县港口及浮虚、大埔洋等营,俱有官军戍守”。
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方舆纪要》卷109思恩县:白面山寨“在县治西。《志》云:县治旧在清潭,宣德中徙于白面山寨,天顺中又移今治。寨盖邑民保聚处也,北去清潭不过百武”。
即今贵州余庆县西北龙溪镇。民国《余庆县志》卷1:龙溪场“距城西五十里”。1932年置镇。1958年废。1984年复置龙溪镇。
战国至西汉时国名。主要在今贵州西部及北部,并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北部部分地区。国都旧址迄无定论。近年来在今贵州赫章县西北可乐民族乡古遗址中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品位甚高。可乐在彝文古籍中称为 “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