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城

吴城

①即虞城。在今山西平陆县北。周初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秦使摎伐魏,取吴城”,即此。

②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方舆纪要》卷42孝义县:吴城“战国时,魏吴起为西河守,筑此城以拒秦,因名。近时贼据吴城,从向阳峡窥汾州,即其处也”。

③即春秋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市。《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使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指此。

④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吴喜“自国山进屯吴城”。胡三省注曰:“吴城当在义兴西南,《九域志》所谓泰伯城是也。”

⑤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废黄河南岸。宋南渡后,曾置县于此。《宋会要辑稿·方域六》:绍兴三年(1133)吴城县废为镇,“淮南东路安抚提刑司言,楚州吴城县所管止有八十八户,乞依旧为镇,隶淮阴县”。

⑥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寰宇记》卷16临淮县:“吴城亦名高平郡,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

⑦相传五代时吴国筑,为屯戍处。故址有二,均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舆地纪胜》卷34临江军:废吴城,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三十里建安乡”,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南三十五里思贤乡”。

⑧一名吴亭。在今河南获嘉县西。《魏书·地形志》 南修武县:“有吴城。”

⑨三国吴置,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东北茅坪镇。《舆地纪胜》卷74归州:太清镇“《元和郡县志》云,在秭归县东七里。相传云,此城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孙权于此置城以备蜀,号曰吴城”。


(1)又称虞城(吴、虞两字古相通用)。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西周初年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泰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使摎伐魏,取吴城”;《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皆即此。(2)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河东太守吴喜东讨孔觊,自国山进屯吴城,即此。一说即泰伯城,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梅村。


猜你喜欢

  • 大东港支线

    从辽宁安东(今丹东市)至大东港(今东港市)。长17.8公里。为沈安铁路(今沈丹铁路)支线。日伪于1939—1945年修筑。其后被拆除。

  • 大关

    ①在今安徽潜山县西。《方舆纪要》卷26潜山县:“大关在县西四十里,地名笼口。”《清一统志》作“龙口”。②即今安徽桐城县北大关镇。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1《乡镇》:大关在“城北四十里”。③即分水关。今

  • 郎溪

    ①原为桐川流经安徽郎溪县治及其左右区段名。《方舆纪要》 卷29建平县: “郎溪在县治南,郎步镇以此名,下流合于桐川。” 今桐水与无量溪自广德流入县境,在合溪口合流后,西北流入南漪湖,统称郎溪。一名郎川

  • 龙集城

    在今湖北红安县东,接麻城县界。《方舆纪要》卷76黄安县:龙集城“在县东。相传隋所置县,而《隋志》不载”。

  • 三钟山

    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五十里。《后汉书·王常传》:下江兵领袖王常、成丹等兵败,“收散卒入蒌谿,劫掠钟、龙间,众复振”。注引盛弘之《荆州记》云:“随州随县东北有三钟山也。”《寰宇记》卷144随县:三钟山“在

  • 车师后国

    汉西域国名,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西域古国名。又称车师后部。王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泉子街一带)。辖境约相当今新疆吉木萨尔、奇台二县地。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后属西

  • 鬼者汛

    一作伟者。即今湖南吉首市西二十八里矮寨镇。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称 “地险苗悍,为由乾(乾州) 入永 (永绥,今花垣县境) 咽喉”。

  • 马栏县

    1949年5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由新正、耀县、宜君等县析置,治马栏镇(今陕西旬邑县东北马栏镇)。同年9月撤销,并入栒邑、耀县、宜君、黄陵四县。旧县名。1949年5月由陕西省新正、耀县、宜君等县析置,治今

  • 光孝寺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中部光孝路。西汉时为南越王赵佗孙赵建德故宅。三国吴时骑都尉虞翻谪居南海,构宅于此,多植萍婆诃子树,名曰虞苑。东晋隆和中,罽宾国(今克什米尔)高僧昙摩耶舍始创为王园寺。唐改为乾明法性寺。

  • 吉万县

    隋开皇三年(583)改安民县置,属绥州。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大业三年(607)省入上县。古县名。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安民县置,治今陕西省延川县延水关镇。大业元年(605年)废入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