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淞江

吴淞江

即松江。古称笠泽。亦名南江。又名松陵江、吴江。明、清时专称吴淞江。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据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载:北宋元丰以前,“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今苏州市东南甪直镇),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入青龙镇(今旧青浦)……江流自(太)湖入海,凡二百六十里”。是苏州地区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北宋庆历间建吴江县石桥,以为运河牵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畅,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水流迂滞,常易漫溢成灾。嘉祐间对江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崇宁中,复加浚治,中游遂改由今道。元至元间,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 水患加剧。明永乐元年(1403),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太湖、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天顺二年(1458)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隆庆三年(1569),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古称吴江、松江,北宋又称吴淞江,见于郏亶、郏乔等水利书。明、清专称吴淞江。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北宋元丰以前,“自吴江县(今市)过甫里(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南甪直镇),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入青龙镇(今旧青浦),……江流自(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江道广阔,流量浩瀚,“深广可敌千浦”,为苏州地区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北宋庆历年间建吴江县石桥,以为运河牵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畅,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水流迂滞,常易漫溢成灾。嘉祐年间对白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崇宁中,复加浚治,中游遂改由今道。元至元年间,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使水患加剧。明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太湖、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天顺二年(1458年),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年)、隆庆三年(1569年),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其部分故道则作为虬江断续残存下来。今吴淞江在上海市西部及江苏省南部。源出太湖瓜泾口,经江苏省吴江、苏州、昆山等市入上海市,经嘉定、青浦等区,至上海市区外白渡桥入黄浦江。长125千米,一般河宽80~350米。为太湖地区通上海市区的重要航道。内河航运发达,运输繁忙。


猜你喜欢

  • 凤岭

    ①在今湖南攸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凤岭“宋彭天益入对,徽宗问攸州风景,对曰:‘鸾山配凤岭,金水对银坑’。元元贞初邑人谭渊尝于山下创凤山书院”。②在今陕西白河县西二里。《清一统志·

  • 利亭镇

    北宋置,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立亭村。《元丰九域志》卷3阶州福津县有“利亭”镇。古镇名。即今甘肃省文县东北栗亭。北宋属福津县,后废。清复置,属阶州。

  • 归来园

    在今山东巨野县南。《宋史·晁补之传》:补之“主管鸿庆宫。还家, 葺归来园, 自号归来子”。

  • 迁陵县

    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保靖县东北十里乳香岩。南朝齐改名零陵县,迁治今保靖县。梁复名迁陵县。隋废入大乡县。古县名。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东。属武陵郡。南朝梁废。

  • 北京孔庙

    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北侧。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嘉靖九年(1530)添建崇圣祠以供奉和祭祀孔子先人牌位。后曾多次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

  • 西狭颂磨崖

    俗称黄龙碑。在今甘肃成县西二十里鱼窍峡中天井山下。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碑高2.2米,宽3.4米,正文阴刻二十行三百八十五字,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政绩。左下10米有汉隶摩崖,俗称桃花碑。

  • 石艾县

    北魏孝昌中改上艾县置,属乐平郡。治所在今山西平定县南二十里新城村。隋属太原郡。唐属并州,天宝元年(742)改广阳县。古县名。北魏孝昌时改上艾县置,治今山西省平定县南新城村。属乐平郡。隋属太原郡。唐初属

  • 刘子陂

    在今河南封丘县南。《资治通鉴》:五代汉乾祐三年(950),郭威军至封丘,“南、北军遇于刘子陂”。即此。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南。五代汉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军于此。

  • 怀县

    秦置,为河内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土城村附近。东魏属武德郡。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二年(619)复置,属怀州。贞观元年(627)废入武陟县。古县名。本战国魏怀邑。秦置县,治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为河内郡

  • 鲁山县

    北周改山北县置,为鲁阳郡治。治所即今河南鲁山县。隋开皇初改为鲁县。唐初复改为鲁山县,为鲁州治。后属汝州。明属汝州直隶州。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在河南省中部。属平顶山市。面积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