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即陶唐氏。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尧都平阳,于 《诗》 为唐国。”

②商伐方国。祁姓。相传为尧的后裔。故址在今山西翼城县西二十里唐城村。为周成王所灭,后为其弟叔虞的封地。《史记·晋世家》: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春秋后迁都鄂邑 (今山西乡宁县)。

③夏、商邑。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左传·昭公元年》: 子产曰: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迁实沈于大夏,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指此。一说在今山西翼城县南。

④周诸侯国。姬姓。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县镇。《左传》: 宣公十二年 (前597),“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杜注: “唐,属楚之小国,义阳安昌县东南有上唐乡。” 《史记·楚世家》 谓 “楚昭王灭唐”。

⑤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北。《春秋》:隐公二年 (前721),“公及戎盟于唐”。杜注: “鲁地。高平方与县西有武唐亭。” 《清一统志·济宁州》认为,唐或棠即今山东鱼台县旧治 (县西旧城集) 东北十二里之武唐亭。

⑥春秋周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前519),“尹辛败刘师于唐”,即此。

⑦一作阳。春秋北燕地。在今河北唐县东北。《左传》: 昭公十二年 (前530),“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即此。经文作 “”。


(1)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尧为其首领。《帝王世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2)古国名。(1)商代方国。相传为祁姓,尧的后裔。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唐城村,一说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为周成王所灭,后为其弟叔虞封国。后以尧墟南有晋水,改称为晋。(2)姬姓。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唐县镇。公元前505年被楚所灭。(3)古邑名。(1)又称棠。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春秋》隐公二年(前721年):“公及戎盟于唐。”即此。(2)又作阳。春秋北燕邑。在今河北省唐县东北。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款于唐,即此。(3)春秋周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尹辛败刘师于唐。”即此。


猜你喜欢

  • 沙峁镇

    即今陕西神木县东南沙峁乡。1939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神府县迁治于此。在陕西省神木县东南部。面积237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王桑塔,人口870。1951年设沙峁乡,1958年改公社,1984

  • 三溪口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北七十六里南新镇南。《方舆纪要》卷90新城县:葛溪“其源有三:一出县西六十五里之渔洲山,曰西溪;一出县西七十里之回源池,曰釜源溪;一出县西六十里之灵隐洞,曰盘石溪。至南新城而三水合流,

  • 古里河卫

    明永乐七年(1409)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结雅河上源吉柳伊河上游一带。后废。明永乐七年(1409年)置。治今俄罗斯精奇里江上源吉柳伊河流域。后废。

  • 狭中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七年 (前210),“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方舆纪要》 卷90富阳县 “富春江” 条: 狭中渡 “水波恶处,今由钱塘渡西

  • 安城镇

    在今广西宾阳县东黎塘镇。明设巡司于此。(1)在浙江省安吉县北部。面积74.7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安城,人口 3600。曾为安吉州、安吉县治所。民国时曾名桃城镇,1958年为安城公社,1

  • 麻墟水

    即今广东德庆县东之马圩河。《清一统志 ·肇庆府》 “端溪水” 条: “麻墟水一名马墟水,在州东二十里。源出封川县界,东流经金钗山,又东南入西江。盖端溪之别源也。”

  • 月山县

    隋义宁二年(618)置,属资阳郡。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五十里。以月山为名。唐属资州。北宋乾德五年(867)废入盘石县。古县名。隋义宁二年(618年)析资中县置。治今四川省资中县西北。属资阳郡。唐武德

  • 辽东路

    元至元四年(1267)改开元路置,治所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辖境西起今辽宁开原、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北抵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口,南及今朝鲜东北部地区,东至于海。二十三年(1286)

  • 红水

    即今甘肃西部洪水坝河。《明史·地理志》肃州卫:“东南有红水,俱流入白水。”《清一统志·肃州》:红水“在州东南三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合白水, 至下古城东南入讨来河。水有红色,故名”。村名。在甘肃省景泰县

  • 安化管理局

    1934年改连阳化瑶局置,驻连州(今广东连州市)。1939年迁三江镇(今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1942年改置连南县。1934年析连县、连山、阳山三县地置(县级),治今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1939年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