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名县

大名县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县置,为大名府治。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并入元城县。绍圣三年(1096)复置,属大名府。政和六年(1116)徙治南乐镇(今大名县南旧治乡)。金复还故治大街乡(旧府城),与元城县同为大名府治。元至元九年(1272)又移治南乐镇,属大名路。明洪武十年(1377)省入魏县。十五年(1382)复置,为大名府治。治所在大街乡(旧府城)。永乐九年(1411)复移南乐镇,属大名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因水患移治今县。


在河北省南部,东临山东省,南临河南省。属邯郸市。面积1045平方千米。人口74.8万。辖6镇、14乡(含1回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大名镇。战国为魏武侯公子元之食邑。秦属邯郸郡和东郡。汉为魏、元城两县地,属魏郡。三国魏元城县改属阳平郡。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析馆陶县西部置贵乡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元城、平邑二县省入贵乡县,魏县省入昌乐县。北周建德七年(578年)贵乡县改属昌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贵乡县改属魏州,并为州治,六年析贵乡县复置元城县,析昌乐县复置魏县,两县均属魏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魏郡。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元城县省入贵乡县,圣历二年(699年)复置,属魏州。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贵乡县改名广晋县,元城县改名兴唐县,魏州改兴唐府。晋兴唐县复名元城县,兴唐府改广晋府。汉改广晋府为大名府,乾祐元年(948年)广晋县改名大名县,为大名府治。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为北京。熙宁六年(1073年)大名县省入元城县,绍圣二年(1095年)复置,政和六年(1116年)徙治南乐镇(今县南)。金代大名县徙旧治。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大名县复徙治南乐镇,宪宗二年(1252年)徙治府城,至元二年(1265年)重治南乐镇,属大名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大名县省入魏县,十五年复置,三十一年徙治元城县城(今大名镇)。永乐九年(1411年)又徙治南乐镇,属大名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魏县省入大名县,并徙治今大名镇,属直隶省大名府。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改属大名道,元城县省入。1928年直隶河北省。1940年魏县析出。1941年属晋冀鲁豫边区。1949年属邯郸专区。1958年魏县省入。1960年改属邯郸市,次年复属邯郸专区,魏县同年复置。1968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划归邯郸市。地处河北平原南部,有漳河、卫河、马颊河流经。属南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有机械制造、酿酒、化肥、造纸等工业。邯常铁路及106国道、邯大、大和等公路经此。古迹有宋五礼碑、狄仁杰祠堂碑等。


猜你喜欢

  • 曹甸镇

    即今江苏宝应县东北三十二里曹甸镇。民国殷惟龢 《江苏六十一县志》: 宝应县 “东北有崔家堡、曹甸二镇,曹甸亦跨淮安县界”。1940年12月,新四军发动曹甸战役,给国民党顽固派以沉重打击。在江苏省宝应县

  • 竹口镇

    北宋置,属寿张县。在今山东阳谷县南竹口。金大定七年(1167)河决,坏寿张县城,曾徙县治于此。(1)古镇名。即今山东省阳谷县西竹口。金大定七年(1167年)移寿张县治此。(2)今镇名。在浙江省庆元县西

  • 罗肥县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罗州。治所在今广东化州市西北。六年 (623) 属南石州。贞观元年 (627) 废入石龙县。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广东省化州市西北。属罗州。后属南石州。贞

  • 阳新山

    在今江西武宁县北。清同治《南昌府志》卷2武宁县:杨新山“在县北一百里,与湖广兴国州分水界”。

  • 青岩山

    ①在今河南淇县西南三十里。《旧唐书·甄济传》: 甄济 “天宝中隐居卫州青岩山”,安禄山辟之不就。②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黄河滨。《隋书·地理志》: 武威郡允吾县有 “青岩山”。古山名。又称苍峪山、仓岩山、

  • 重门

    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二十里。《三国志·魏书·齐王芳纪》: 正始六年 (245),“营齐王宫于河内之重门,制度皆如藩国之礼”。《水经·清水注》:“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城在共县西北二十

  • 他郎厅

    清雍正十年(1732)置,属元江府。治所即今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他郎”系傣语“哈南”的音译,意即岔河或金岩子。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属普洱府。1913年废为县。清雍正十年(1732年)置,治今

  • 涿郡

    ①西汉高帝置。治所在涿县 (今河北涿州市)。《寰宇记》 卷70: 涿郡 “取涿水以为名”。汉成帝末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州、任丘以西地区。三国魏黄初七年 (2

  • 追邪径

    亦作涿邪径。在今蒙古国西南巴彦洪戈尔省南境。《汉书·匈奴传》: 征和三年 (前90),“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余人出西河。……御史大夫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

  • 木子店集

    即今湖北麻城市东六十四里木子店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三年(1864)九月,成保夜袭捻军于“木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