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新唐书·地理志》武陵县:“又有右史堰,(长庆)二年,刺史温造增修,开后乡渠,经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顷。”
元置,即今甘肃天水市东社棠镇。《析津志》“天下站名”:“一百上邽,六十杜树坪。”
即今山西定襄县东北蒋村乡。同蒲铁路旧有支线通此。1937—1948年曾在此成立定襄县抗日民主政府。村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部。蒋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00。传宋有蒋姓者,雄于资,抗金曾助军饷。康
又名成皋关。春秋虎牢邑。秦置关,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汜水镇西。历代为戍守重地。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 置东中郎府于此。东魏时置北豫州及成皋郡。隋大业初置虎牢都尉府。唐避先祖名讳,改为武牢关。
明正统五年(1440)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境。后废。
秦置,属桂林郡。治所即今广东四会市。《寰宇记》卷157:“四会者,东有古津水,南有浈江,西有建水,北有龙江,四水俱臻,因以为名。”汉属南海郡。南朝宋元嘉中改属绥建郡。隋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622)为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五十二里大散岭上。当秦岭孔道,扼川、陕交通咽喉,为古代军事要地。《后汉书·顺阳怀侯嘉传》: 建武二年 (26),延岑引兵 “北入散关,至陈仓,嘉追击破之”。李贤注: “散关,故城在今
北宋政和八年(1118)升六安县置,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市)。辖境相当今安徽六安、霍山等市县地。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废,嘉定五年(1212)复置,端平元年(1234)又废,后复置。元至元二十
又作巴里木。清雍正十年(1732)设驿站,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东南巴林镇。“巴里”为蒙古语“巴拉”的音变,意为“有虎的地方”。
即今山东临清市西南五十二里英烈屯。1944年日军侵入吴寨,与抗日部队发生激战,为纪念死难烈士,于当年改名英烈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