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威县

威县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威州置,属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威县。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在河北省南部。属邢台市。面积994平方千米。人口53.6万。辖5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洺州镇。东汉章帝置广宗县,治今威县东,属巨鹿郡。隋仁寿元年(601年)广宗县更名宗城县,属清河郡。唐天祐三年(906年)复名广宗县,属贝州。五代唐又改名宗城县。宋属大名府。金置洺水县,属洺州。蒙古初宗城县省入洺水县,并徙洺水县治今址,属洺州。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县遥隶治今井陉的威州,宪宗二年(1252年)威州徙治洺水。至正年间洺水县省入威州,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威州降为威县,属广平府。清因之。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属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邢台专区,1958年属邯郸专区,同年并入南宫县。1961年复设威县,属邢台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3年划归邢台市。地处冀南平原区,地势平坦。老沙河、清凉江流经。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谷子、玉米、棉花。特产“三白西瓜”。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省出口棉基地县。有机械、五金、棉纺、化肥、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106国道和邢清、邢临等公路纵横县境。古迹有鲧堤、汉广宗王陵。沙柳寨为义和团领袖赵三多故里,遗迹有义和拳议事厅。


猜你喜欢

  • 乔司镇

    即今浙江余杭市南乔司镇。原名汤村镇。清初迁盐课司于此。镇西北有戊寅公墓,俗名千人坑,为1938年日本侵略军屠杀乔司平民之罪证。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南部、钱塘江北岸。面积30.1平方千米。人口4.2万

  • 长沙塘营

    在今广东新会市南。《方舆纪要》卷101新会县:长沙塘营“在县西南。有北腊、山船、金坑、雷公岩、斩头等山贼”。

  • 白楼

    在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水经·㶟水注》:如浑水西支流入宫城后,“其水夹御路南流径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毁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

  • 小韩寨

    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33阳谷县:小韩寨“元知院官韩志所修筑。亦曰小韩寨,城遗址犹存”。

  • 萧仙潭

    在今江西萍乡市西八十里。《明一统志》卷57袁州府: 萧仙潭 “汇五溪之水。岸有石平坦,石下有泉。相传昔萧史尝休息于此”。

  • 得胜坡

    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七十里观风海镇。清置巡司于此。民国时改为县佐。

  • 碧庐

    在今湖南湘乡市南涟水上。《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碧庐 “宋董南美所居。自号碧庐居士”。

  • 共水

    又名恭水。即今山西芮城县东北三十里恭水涧。源出甘枣山,南流入黄河。《山海经·中山经》:“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 西河南镇

    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南三十里洋河西岸西河南乡。清光绪《抚宁县志》卷8:西河南堡“(管)西河南,距城三十里”。

  • 伯阳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七年(前282),“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西汉置邯会县。古邑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安阳县西北。《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