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宣汉县

宣汉县

①东汉和帝时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达川市。建安六年 (201) 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属宕渠郡,寻属巴西郡。西晋初废。惠帝时复置,属宕渠郡。南朝宋为巴渠郡治。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为石城县。

②南朝宋侨置,属南宕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北。梁废。

③南朝梁大同元年 (535) 置,为伏虞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仪陇县东。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伏虞县。

④西魏废帝二年 (553) 置,属南晋郡。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北周属永昌郡。隋属通川郡。唐武德元年 (618) 为南并州治。贞观元年 (627) 移治今宣汉县西北,属通州。天宝初属通川郡,乾元初属通州。北宋乾德五年 (967) 废。

⑤1915年改东乡县置,属东川道。治所即今四川宣汉县。民国吕式斌 《今县释名》 卷6: 宣汉县,“ 《寰宇记》: 宣汉水源出伏虞县东四十里,宣汉盖以水名”。据 《地学杂志》 1914年2号 《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 称: “该县旧为宣汉县地”,故改名宣汉。1928年直属四川省。


(1)古县名。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治今四川省仪陇县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伏虞县。(2)今县名。在四川省东部、渠江支流的通江上源,东邻重庆市。属达州市。面积 4 266 平方千米。人口114.7万。辖6镇、69乡。县人民政府驻东乡镇。以古为宣汉县地,故名。西汉巴郡宕渠县地。东汉和帝分其东部置宣汉县(治今达州市),属巴郡。南朝宋析置东关县,治今县东北;梁又析宣汉县置东乡县,治今县东北,属开巴郡。西魏于东乡县置石州巴渠郡,为州郡治。西魏废帝时改东关县为宣汉县,同时原宣汉县改为石城县(治今达州市)。北周废石州,改巴渠郡为三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唐东乡县为通州治。武德元年(618年)于宣汉县复置南并州;贞观元年(627年)州废,宣汉县属通州。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省宣汉县入东乡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东乡县入通川县。明成化元年(1465年)复置东乡县,徙今治,属达州。清属绥定府。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同年因与江西省东乡县同名,复称宣汉县。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置宣汉县苏维埃政府。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93年属达川地区,1999年属达州市。县境南跨川东平行岭谷北端,北为大巴山南坡中山地带。后河、中河自北入,于中部汇流称州河,前河东北来,与三河汇合后西南流出境,属渠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苎麻、薯类。以产宣汉黄牛、山羊板皮闻名。为全国油桐生产基地县,楠竹、生漆为省生产基地县。有煤、铁、天然气、大理石、富钾卤水、耐火粘土及硫黄矿。有火电、化肥、采煤、造纸、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襄渝铁路,汉渝、宣开公路经此。州河通航运。纪念地有清溪宏文小学、项山红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风景名胜有朝阳洞、百里峡风景区、马渡石林等。


猜你喜欢

  • 旧孙耿镇

    金置,属济阳县。即今山东济阳县西南四十里孙耿镇。

  • 圆泉

    在今湖南郴州市南十五里。一名除泉。《水经·耒水注》: 除泉水 “出 (郴) 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

  • 仙都墟

    即今福建漳州市西北仙都。清乾隆《龙溪县志》卷2《街市》有仙都墟。

  • 上渠沟

    在今河南遂平县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50遂平县:上渠沟“源出查牙山,东流合阳奉渠入沙河”。

  • 走马川

    应即今新疆玛纳斯河或呼图壁河。唐岑参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古水名。在唐轮台县(今新疆米泉市境)附近,古车师国即唐庭州的西境,应即今玛纳斯河或呼图壁河。唐岑参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

  • 闼门池

    即今吉林安图县西南、抚松县东南与朝鲜交界处之白头山天池。清阮葵生 《长白山记》:“山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源深流广,鸭绿、混同、爱滹三江出焉。” 清张凤台 《长白征存录》卷2: “天池。山上有潭曰闼

  • 恩察集

    即今河北枣强县南恩察镇。明嘉靖 《冀州志》 卷3枣强县: 恩察集 “在县南二十里”。

  • 黄罗山

    在今湖南安化县南。《方舆纪要》 卷80安化县 “辰山” 条: “又黄罗山,在县 (梅城镇) 西北百二十里。四面悬崖壁立,仅有小径,可缘而上。宋元之季,民多避兵于此。”

  • 典巴土司

    一作克典巴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境。乾隆 《西宁府新志》 卷19 “塞外贡马番族”中,有 “住牧多洛尼托克地方典巴族”。清末并入安冲土司。

  • 天成山

    即今福建漳州市南名第山。《方舆胜览》卷13漳州:天成山“一曰名第山,后有周、潘书堂遗基”。唐元和中,郡人周匡物、潘存实先后举进士,宪宗敕改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