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屿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西南。大琉球之名在明初乃台湾本岛之旧称。明万历以后,小琉球之名乃专指本岛。《清一统志·台湾府》:小琉球屿“在凤山县南(今高雄市北左营区) 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旧志》:屿周二十余里。《通志》:突起一峰,盘郁苍翠,中无人居,多产椰子竹木。下多巉岩巨石,大舟湾泊甚难,盖凤山县之水口也”。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西南海中琉球屿。《大清一统志》福建台湾府:“小琉球屿,在凤山县南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即此。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西南。大琉球之名在明初乃台湾本岛之旧称。明万历以后,小琉球之名乃专指本岛。《清一统志·台湾府》:小琉球屿“在凤山县南(今高雄市北左营区) 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旧志》:屿周二十余里。《通志》:突起一峰,盘郁苍翠,中无人居,多产椰子竹木。下多巉岩巨石,大舟湾泊甚难,盖凤山县之水口也”。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西南海中琉球屿。《大清一统志》福建台湾府:“小琉球屿,在凤山县南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即此。
一作川水。即今陕西岐山县东河上游。源出岐山县东北谷,东南流至扶风县西入雍水。《汉书·沟洫志》:“关中灵轵
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南。五代以后黄河屡决于此。在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五代以后黄河屡决于此。
在今河南中牟县北。唐时为汴河津渡处。《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唐中和四年(884)五月,李克用击败黄巢农民军于“王满渡”。即此。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北,旧为汴河津济之处。《资治通鉴》:唐中和四年(884
即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南堡镇。明时为防倭寇入侵建堡自卫,后发展成镇,遂名堡镇。清有县丞驻守。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崇明县: “堡镇在城东南五十里。”
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山。《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 抱黄洞 “在岳麓山万寿宫后。俗传洞有蟒患,晋陶侃射死之。后有道家者流修炼居此,因名抱黄”。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3引 《南岳总胜集》 称: “宋
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之郁江,为乌江支流。清陈登元 《蜀水考》 卷4: “西小溪一名郁小 (江)。源从黔江县金鸡箐山,流二十里入彭水县界,经亭子关,又五十里至郁山镇。又一源从湖广唐岩司来。二
洞过水支流。在今山西寿县南。《方舆纪要》卷40寿阳县:寿水“县南二里。有二源并导合流,至县西南十里,合于黑水”。南注洞过水。
在今江苏淮阴县城北。原淮水至此因曲折而流速湍急,故漕舟多有沉溺之患。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北部。旧为淮河河曲,流急水湍,漕舟常有沉溺之患。
在今福建明溪县西。《方舆纪要》卷98归化县:伍通隘在“县西二十五里。路出清流县”。
在今河北泊头市西南。《方舆纪要》卷13交河县“清河”条下载:“李村河亦自县西二十五里,分洚河支流。有西济桥跨其上,流经县东北四十里李村桥,又东合于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