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渎
古运河名。自今江苏淮安市北通淮河,东南流经射阳湖,南至江都县东,西折经扬州市南入长江。一说即大业初所开邗沟。《隋书·高祖纪》:开皇七年(587),“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因北起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境而得名。《资治通鉴》:隋大业元年(605)“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 自山阳至扬子入江”。
古运河名。隋开皇七年(587年)为沟通江、淮漕运而开凿,因北起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境得名。自今淮安市东南流经射阳湖,南至江都市东,西折经扬州市南入长江。一说即大业元年(605年)所开邗沟。
古运河名。自今江苏淮安市北通淮河,东南流经射阳湖,南至江都县东,西折经扬州市南入长江。一说即大业初所开邗沟。《隋书·高祖纪》:开皇七年(587),“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因北起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境而得名。《资治通鉴》:隋大业元年(605)“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 自山阳至扬子入江”。
古运河名。隋开皇七年(587年)为沟通江、淮漕运而开凿,因北起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境得名。自今淮安市东南流经射阳湖,南至江都市东,西折经扬州市南入长江。一说即大业元年(605年)所开邗沟。
西周、春秋时小国。偃姓。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城池乡。《春秋》: 僖公三年 (前657),“徐人取舒”。杜注: “舒国,今庐江舒县。” 后灭于楚。西汉置舒县。古国名。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省庐
1928年改灵山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三穗县。据1985年版《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称:灵山县改名三穗县,是因这一年“当地有‘一禾三穗’的喜庆得名”。在贵州省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
1938年置,属甘肃省。治所在乌龙泉 (今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部)。1950年改设肃北自治区。1938年由安西、玉门等县北部析置,治今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北公婆泉。1939年6月徙治将军台。19
1913年依前金衢严道改置,属浙江省。治兰谿县 (今浙江兰溪市)。1917年移治衢县 (今浙江衢州市)。辖境约当今浙江东阳、盘安、永康以西,淳安、桐庐、浦江、义乌以南,仙霞岭、武义江以北地区。1927
又作王陂镇。即今江西宁都县西北七十里黄陂镇。清时设汛。(陂bēi) (1)在江西省宜黄县西南部、黄水河畔。面积27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黄陂,人口5500。唐末戴姓自虔化(今宁都)县清
1933年改古化县置, 属广西省。治所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北百寿镇。1952年并入永福县。旧县名。1933年改古化县置,治永宁(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寿城镇)。以县内有百寿岩得名。1953年撤销,并入永福县。
春秋楚地。在今湖北丹江口市南。《左传》: 文公十六年 (前611),“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古邑名。春秋楚邑。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南。《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子乘驷,会师于临品”,即此。
即今四川石渠县东南温波乡。民国 《邓柯县图志》 寺院: 温情寺,黄教。地址在温波。
明筑,属灵州守御千户所。即今宁夏灵武县东南八十里石沟驿。
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从江县东南西山镇。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