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峡口山

峡口山

①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寰宇记》 卷152甘州: “北至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峰,总三千七十八里。”

②在今福建南靖县东。《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南靖县: 峡口山在 “县东十五里。两山相夹如门,双溪出其中”,故名。

③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梁书·萧纪传》: 太清间,纪率大军东下江陵,湘东王绎 “命护军将军陆法和于硖口夹岸筑二垒,镇江以断之。……将军樊猛获纪及其第三子园满,俱杀之于硖口”。《方舆纪要》卷78夷陵州: 峡口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两岸壁立,蜀江西来,旋涡最恶”。

④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天马山” 条下: “县北有峡口山,相近者曰城口山。” 《清一统志·太平厅》: 峡口山 “在厅东二百三十里。林箐险峻,悬峰相夹,中通鸟道”。

⑤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18保山县: 峡口山 “下有石洞,广二丈,高半之,一郡之水俱泄于此。阴流地中,达于施甸枯柯,下澜沧江。洞多鱼,亦名鱼洞”。

⑥即石峡口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唐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诗: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即此。

⑦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明一统志》 卷37: 峡口山 “在西宁卫城东。地极险阻,为湟鄯往来咽喉地。汉时名湟狭,唐人尝修阁道,宋筑省章城,控制要害”。《清一统志·西宁府一》: “ 《行都司志》: 峡口山在卫东三十里,石山对峙,亦名小石峡,半山有风波岩,每大风,祷之则息,与大石峡、西石峡谓之三峡。”


古山名。(1)又作夷山。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2)在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北。为合黎山诸峰之一。(3)即“湟陿”。


猜你喜欢

  • 桑落洲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中。《晋书·安帝纪》: 东晋义熙六年 (410),“卫将军刘毅及卢循战于桑落洲,王师败绩”。即此。《宋书· 武帝纪上》: 东晋元兴三年 (404),刘裕遣何无忌、刘道规“破 (桓

  • 何国

    亦名屈霜你迦国、贵霜匿国。古昭武诸国之一。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隋书·西域传》: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字敦,都城方二里,胜兵千人”。《新唐书·西域传》:何国

  • 龙潭

    ①在今山西长治市西。《方舆纪要》卷42潞安府长治县:龙潭“在府西三十里。亦名金龙池。渊深不可测,亦流入于漳水”。②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北郊龙潭山。民国魏声龢《鸡林旧闻录》:“龙潭在山顶,终年不涸,下有泉

  • 团溪

    即今贵州遵义县(南白镇)东南团溪镇。清道光《遵义府志》卷6遵义县:团溪水在“城南八十里”。

  • 石豅山

    在今安徽泾县东。《方舆纪要》卷28泾县:石豅山在“县东二十二里,有洞甚深广。宋绍兴初,群盗张琪等寇乱州境,民多避居于此”。

  • 卢岭

    在今广东三水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三水县:卢岭在“县西北四十里, 与四会县接界”。

  • 准 (準) 噶尔部

    一名绰罗斯部。额鲁特四部之一。17世纪20年代后,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喇及其子巴图尔珲台吉在与和硕特部托辉特斗争中渐占优势,成为厄鲁特四部实际上的盟主。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厄鲁特和喀尔喀蒙古王公

  • 小剑戍

    在今剑阁县北剑门关之北大仓坝。《水经·漾水注》:清水“又东南径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元和志》卷22益昌县:“小剑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一里。小剑城去大剑戍四十里。”为入剑阁必经之地。《魏书·肃宗纪》

  • 乾壁

    在今山西襄汾县东北。《魏书·太祖记》:北魏天兴五年 (402),“诏并州诸军积谷于平阳之乾壁”,以备后秦。“姚兴遣其弟安北将军、义阳公平率众四万来侵,平阳乾壁为平所陷”。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北襄陵镇东南

  • 喇嘛甸

    即今吉林梨树市西三十里喇嘛甸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奉化县西有喇嘛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