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野古
亦作拔曳固。隋、唐铁勒 (勅勒) 十五部之一。分布于今蒙古国东南乔巴山一带。《新唐书·回鹘传一》: 隋大业间 “韦纥乃并仆骨、同罗、拔野古叛去,自为俟斤,称回纥。…… (唐贞观间) 乃以回纥部为瀚海,多览葛部为燕然,仆骨部为金微,拔野古部为幽陵,同罗部为龟林,思结部为卢山,皆号都督府”。
亦作拔曳固。隋、唐铁勒 (勅勒) 十五部之一。分布于今蒙古国东南乔巴山一带。《新唐书·回鹘传一》: 隋大业间 “韦纥乃并仆骨、同罗、拔野古叛去,自为俟斤,称回纥。…… (唐贞观间) 乃以回纥部为瀚海,多览葛部为燕然,仆骨部为金微,拔野古部为幽陵,同罗部为龟林,思结部为卢山,皆号都督府”。
明洪武十四年 (1381) 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寻属湖广都司。清雍正六年(1728) 改为恩施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治今湖北省恩施市。辖境约当今恩施、五峰以西地。属湖广都司
即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清初为蒙古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牧地,周一千三百余里,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康熙秋巡塞外,于此举行搜狩之典。此后,每年八月清帝王于此行围,蒙古诸部皆从。《清一统志
①在今湖北武昌市武昌东北部。《资治通鉴》:南朝齐中兴元年(501),萧衍攻张冲于郢州,使“王世兴顿曲水故城”,即此。②在今云南楚雄市境。唐贞元十年(794)袁滋、刘贞谅出使南诏经此。(1)在今湖北省武
亦作八卦坛。在今河南淮阳县北一里。《元和志》卷8宛丘县:“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
一作建昌军。唐证圣元年 (695) 置,治所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南四十里。天宝后废。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朔方道总管王孝杰置于甘、肃两州界,治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南。属河西节度使。一说即前凉建康郡故城。
在今西藏日喀则市东南四十里。北宋元祐二年 (1087) 创建。藏语意为 “新生草芽” 或 “苗”。元时把持夏鲁寺政的地方势力阶氏家族曾受封为万户长,夏鲁为西藏十三万户之一。14世纪中叶,阶氏家族迎请当
①在今江西余干县城南信江中。《寰宇记》卷107饶州余干县: 琵琶洲 “盖江水回抱,积沙而成,状如琵琶焉”。《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余干县:琵琶洲“在县治南水中,拥沙成洲,状如琵琶,因名”。②在今广东
又名鹅公滩。即今江西浮梁县东北鹅湖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2: 浮梁县有鹅公滩。
又名汝水、旴水。即今江西东部抚河。《方舆纪要》 卷86建昌府南城县: 旴江 “在府城东。一名建昌江”。
在今陕西蓝田县北。《资治通鉴》: 唐广德元年 (763),吐蕃攻陷长安,“郭子仪使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将二百骑出蓝田观虏势,……全绪至韩公堆,昼则击鼓张旗帜,夜则多然火,以疑吐蕃”。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