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口淀
在今山东利津县东北。《元和志》卷17蒲台县:“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
在今山东利津县东北。《元和志》卷17蒲台县:“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
即今青海湟中县北石惠沟河。《水经·河水注》:“湟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东北流,径龙驹城,北流注于湟水。”
即今四川三台县西南古井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9三台县:古井坝“在县西南四十里”。
在今江西宜春市东北。《寰宇记》 卷109袁州宜春县: 袁山“在县东北五里。昔隐士袁京居于此山,死葬其侧,乃名为袁山”。《舆地纪胜》 卷28袁州: 袁山“周回二十里”。隋置袁州以此。《方舆纪要》 卷87
即今广西武宣县南马来河。《清一统志·浔州府》:马来江“在武宣县东。源出贵县界上龙岩,东北入潭江(今黔江)”。
在今辽宁沈阳市南四里。古名小沈水。源出沈阳城东关观音阁涌泉,东南流入浑河。《清一统志·奉天府一》:沈水“在承德县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流入浑河。旧名小沈河。辽、金沈州,元沈阳路,
①又名豆山。在今河北唐县东北。《汉书·地理志》 唐县:“尧山在南。”张晏曰:“尧山在唐县北望都界。”《水经·滱水注》:“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杰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之
在今四川万县市东北董家乡。同治《万县志》卷16:“即董家岩。寨极高峻,周围二十里,四方崭绝,其人力砌成者十一二耳。中有水田,可获谷二千余石。泉流十数处,塘百有八口。林木甚盛。寨门八,可容数万家。近城名
北宋大观二年 (1108) 筑。即今安徽芜湖县 (湾沚镇) 西陶辛圩乡。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筑。在今安徽省芜湖县(湾沚镇)西北。
即霍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浩罕。清魏源 《圣武记》 卷4: “初回疆惟敖罕鸷悍善战。”
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0衡山县:“开云岭在县城西北。道经衡岳者,路必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