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新安郡

新安郡

①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吴新都郡置,属扬州。治所在始新县 (今浙江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现已没入千岛湖)。辖境相当今安徽黄山市大部、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等县及江西婺源、浙江淳安县地。隋开皇九年 (589)废。

②北魏太和十二年 (488) 升新安县置,治所在今河南义马市西石河村。十九年 (495) 复为新安县。东魏天平元年 (534) 复置。辖境相当今河南新安、渑池二县东部,洛阳市西部地。北周保定三年 (563)废。建德六年 (577) 复置。移治通洛城 (今河南新安县)。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 复置。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谷州。

③南朝梁大同二年 (536) 置,属万州。治所在三冈县 (今四川达县西南四十里河市镇)。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西南部地。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为新宁郡。

④东魏兴和中侨置,属义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⑤东魏武定元年 (543) 置,属武州。治所在雁门川 (今山西繁峙县西)。北齐废。

⑥西魏改南部郡置,属隆州。治所在南部县(今四川南部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南部县地。北周废。

⑦隋大业三年 (607) 改歙州置,治所休宁县(今安徽休宁县东万安)。十三年 (617) 移治歙县(今安徽歙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流域及祁门县、江西婺源县地。唐初复改为歙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新安郡,乾元元年 (758) 又改为歙州。后世因以新安为歙州、徽州所辖地之别称。南宋罗愿 《新安志》 即此地的志书。


(1)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置,治始新县(今浙江淳安县西)。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淳安县以西,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祁门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隋开皇中废。(2)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治新安县(今县东)。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新安县一带。属洛州,十七年属司州。十九年省。东魏天平初复置。属洛州。北周属熊州,明帝初为中州治。保定三年(563年)省,建德六年(577年)复置。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置谷(穀)州。(3)东魏武定元年(543年)置,治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北齐时废。(4)西魏置,治南部县(今属四川)。北周废。(5)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置,治休宁县(今安徽休宁县东万安),后移治歙县(今属安徽)。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祁门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唐武德初改为歙州。天宝时复置,乾元元年(758年)又改歙州。后世因以新安为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


猜你喜欢

  • 江夏郡

    ①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新洲县西二里)。《汉书·地理志》 注:“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潜江市、嘉鱼县、蒲圻市以东,红

  • 管公屯

    在今辽宁海城市西北五十五里新西台子镇西里许故城。相传东汉末管宁依公孙度时居此,避难者聚为村落,故名。

  • 双威寨

    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六十里北流江东岸。明、清置巡司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东南双威。明、清时置巡检司治此。

  • 三舍关

    一名三舍堡。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一百十七里黄龙乡(三舍驿)。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三舍者,去(松潘)卫城九十里而遥也,为小河适中地,有把守指挥一员,管辖上至望山,下至四

  • 铜官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陕西铜川市东南。北周建德四年 (575) 移治今铜川市北城关乡,改名同官县。古县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治今陕西省铜川市。属北地郡。北周

  • 桄榔山

    在今湖南宜章县东一里。《舆地纪胜》 卷57郴州: 桄榔山“旧多桄榔木、奇石”。

  • 黄岐埠

    又作黄旗埠。即今山东安丘市东北四十二里黄旗埠镇。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安丘县东北有黄岐埠。

  • 达濠营

    清置,属南澳镇。在今广东汕头市南达濠区达濠镇,设守备驻防。

  • 克里阳山

    一名居什肯其山。在今新疆皮山县南三百二十里。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2:克里阳山“产白土”。可用以粉墙”。

  • 许官店

    即今山东平原县西恩城镇。明、清为恩县治。《明史·地理志》 高唐州恩县:“今治本许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