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方城县

方城县

①西汉置,属广阳国。治所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东汉属涿郡。三国魏属范阳郡。晋属范阳国。北魏属范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废。

②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置,属襄城郡。治所即今河南方城县。《元和志》卷21:“取方城山为名。”西魏为襄邑郡治。隋属淯阳郡。唐属唐州。北宋庆历四年(1044)废入南阳县,元丰元年(1078)复置。金为裕州治。明洪武初废入裕州。1913年复置,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③北魏普泰元年(531)置,为安州及广阳郡治所。在今河北隆化县伊逊河东岸。东魏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在今密云县境内。北齐废。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方城。属广阳郡。三国魏景初二年(238年)封刘放于此,置方城侯国,属范阳郡。西晋国除仍为方城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2)今县名。在河南省西南部。属南阳市。面积2542平方千米。人口98万。辖7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因县境东北部有方城山得名。《元和郡县志》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春秋为楚方城地。秦置阳城县(治今方城县城东),因地处方城之南得名,属南阳郡。西汉改阳城县为堵阳县,因地处堵水(今三里河)之北而得名。东汉、三国魏因之。南朝宋改称赭阳县。北魏废赭阳县,置方城县,治今方城县城,属襄城郡。隋属淯阳郡。唐属唐州。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废方城县,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金泰和八年(1208年)置裕州,治方城县。元因之。明初废方城县入裕州,属南阳府。1913年废裕州置方城县,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南阳专区,1969年属南阳地区,1994年属南阳市。地处南阳盆地北缘,白河流经西部边缘,干江河、澧河、潘河、三里河、赵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甘薯、豆类、芝麻、棉花、烟叶、花生为主。矿产有萤石、滑石、石英、金、铜、铅、锌、金红石、重晶石等。工业有采矿(萤石、滑石、石英)、化肥、酿造、化纤、乳品、食品加工等。焦柳铁路、郑南西线公路经过西部边缘,郑南公路和方南、方社公路在县城相交。名胜古迹有平高台遗址、楚长城要塞遗址、汉博望城遗址、汉廷尉张释之祠、北宋襄汉漕渠遗址等。


猜你喜欢

  • 张应集

    即今山东胶州市西南张应镇。民国《增修胶志》卷7《古迹》:张应院报恩寺“在邑西南七十里,古之大刹也……寺中有古碑卧地,因地邻张应,故名张应院。寺为元至正元年建”。

  • 归德场

    ①唐贞元中置,属泉州。即今福建德化县。五代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德化县。②在今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西北海滩。《元丰九城志》卷9广州东莞县有“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清一统志·广州府》:

  • 百连山

    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百连山在“(麻响长官)司北二里”。

  • 白龙渠

    在今山西孝义市西。《方舆纪要》卷42孝义县:白龙渠“在县西二十里白壁关,居民引以溉田”。

  • 仇摩置

    即今乌斯腾塔格。在今新疆于田县南。《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南源导源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

  • 石田

    在今贵州贵阳市南二十五里。明郭子章《黔记》卷7:“相传昔有隐士习黄石冲举之事甚笃,忽有道士从假牛耕石田种玉,隐士与之。方耕,隐士妻来牵牛,道士怒,遂舍之。至今石上犹存耕犁之迹。”

  • 八激堤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泰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黄河南岸。东汉永初七年(11

  • 比渡坡

    在今贵州大方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比渡坡在大方东南。《志》云,渡六归河至比渡坡,趋以列箐,道险隘。”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4大定府:比渡坡“在城东南五十五里,渡六归河而赴以列箐

  • 文老古

    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以盛产丁香著名,故亦称香料群岛。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明张燮《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作美洛居。

  • 平州

    ①东汉初平元年(190)公孙度据辽东, 自号平州牧。三国魏分幽州东部地区置,属幽州。治所在襄平县(今辽宁辽阳市老城)。不久废。西晋泰和十年(274)复置。辖境相当今辽宁六股河以东,北票、阜新、铁岭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