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江
即今广西东部之漓江。《元和志》 卷37桂州临桂县: “桂江一名漓水,经县东,去县十步。杨仆平南越,出零陵,下漓水,即谓此也。”
西江支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通典》:“桂江以其源多桂,不生杂树,故名。”上游漓江上源大溶江出兴安县境苗儿山。同湘江上源海洋河间有灵渠(湘桂运河)相通。南流经桂林、阳朔、平乐(桂林至平乐与恭城河汇合处称漓江)后经昭平等市县到梧州市入西江。长426千米,流域面积1.93万平方千米。滩多水急,上游建有青狮潭水库。水流清澈,沿岸多峰林、岩洞,以风景秀丽著名。
即今广西东部之漓江。《元和志》 卷37桂州临桂县: “桂江一名漓水,经县东,去县十步。杨仆平南越,出零陵,下漓水,即谓此也。”
西江支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通典》:“桂江以其源多桂,不生杂树,故名。”上游漓江上源大溶江出兴安县境苗儿山。同湘江上源海洋河间有灵渠(湘桂运河)相通。南流经桂林、阳朔、平乐(桂林至平乐与恭城河汇合处称漓江)后经昭平等市县到梧州市入西江。长426千米,流域面积1.93万平方千米。滩多水急,上游建有青狮潭水库。水流清澈,沿岸多峰林、岩洞,以风景秀丽著名。
在今青海德令哈市西北。民国汪公亮《西北地理》:青海“柴达木盆地…(湖)大者数十,百年未变其形,如扎陵湖、阿拉克湖、辉同淖尔、布隆吉池、胡鲁池等, 皆衍大河之流者也”。
在今江苏沛县东五里。《清一统志·徐州府一》: 金沟,“三河口诸水,由此而入运河。地多沙,其中隐隐若麸金,故名”。集镇名,在江苏省金湖县中南部。属金南镇。人口 2400。为原金沟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隋炀
故址在今江苏武进县东南五十里,与无锡市分界处。《寰宇记》卷92无锡县:阳湖“在晋陵、无锡两县界。在州东六十四里,东南入太湖,二县中分界”。《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武进县:阳湖“以近阳山而名。湖东西八里
①即泗口。又名淮泗口、清河口。古泗水入淮之口。《汉书·地理志》、《水经·济水》 云: 泗水至睢陵县 (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南入淮。郦注以为在角城 (今江苏淮阴市西南) 入淮。因泗水一名清水,故名。泗水为
即今安徽潜山县南二十五里王河镇。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潜山县南有王家河。
元置,属都云定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南。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都匀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东南。属都云安抚司。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为都匀长官司。
一称尤徕山,又作尤来山、尤崃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四十里。大汶河、小汶河之分水岭。《诗经·鲁颂·閟宫》: “徂来之松。” 即此。《水经·汶水注》: 汶水 “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山多松柏”。宋石介筑室其
①在今四川南溪县西。《新唐书·地理志》:南溪县有“平盖山”。《舆地纪胜》卷163叙州:平盖山“在南溪县西十五里。分二山九陇,惟平盖一山特出众山之上,山顶圆而平,故曰平盖山。一名牛心山。一名玛瑙珑。汉解
明置,属茂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二十里渭门乡 (椒园堡)。《方舆纪要》 卷67茂州: 椒园堡在 “州北二十里。稍西曰长安堡”。
在今山东茌平县南。《元和志》卷10齐州长清县:废四口关“在县西南五十里。后魏置,武德九年废”。《清一统志·济南府二》 载:四口关“盖即古四渎津之口也”。隋置,在今山东省茌平县南。即古四渎口也。自河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