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梁州

梁州

①古九州之一。《尚书· 禹贡》: “华阳黑水惟梁州。” 华指今陕西华山,华阳即为华山之南。黑水其说不一: 有今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

②三国魏景元四年 (263) 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县 (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西晋太康三年 (282)移治南郑县 (今陕西汉中市东)。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大巴山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璧山、綦江等县市以东及贵州桐梓、正安等县地。其后治所屡有迁徙,先后治西城县 (今安康市西北)、苞中县 (今汉中市西北大钟寺)、城固县 (今城固县东) 等县。南朝宋元嘉十 一年 (434) 还治南郑县。隋大业三年 (607) 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辖境相当今陕西汉中、城固、南郑、勉县等市县及宁强县北部地区。天宝元年 (742) 改为汉中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梁州。兴元元年 (784) 升为兴元府。

③成汉李雄置,治涪县 (今四川绵阳市东)。后废。

④北魏太和十二年 (488) 置,治所在仇池郡洛谷城 (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辖境相当今甘肃两当、成县、礼县以南和陕西凤县、留坝、略阳三县地。景明初改为益州。

⑤东魏天平初置,治所在大梁城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开封市与开封、封丘、兰考、杞县、通许、尉氏、太康等县及西华县一部。北周宣帝改为汴州。

⑥唐武德三年 (620) 王世充置,治所在睢阳县 (今河南商丘县南)。四年 (621) 地属唐,改为宋州。


(1)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华指华山,华阳为华山之南。黑水说法不一,有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等说。(2)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置,治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移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留坝、佛坪等县以南,西乡、镇巴及四川省巫溪,重庆市奉节、忠县、酉阳等县以西,四川省青川、江油、中江、遂宁,重庆市璧山、永川等市县以东,及贵州省梓桐、道真、正安等县地。其后屡有迁徙,先后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汉水北岸)、苞中县(今陕西汉中市西北大钟寺)、城固县(今陕西城固县东八里)等。南朝宋元嘉十一年(434年)仍还治南郑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辖境相当今陕西省汉中、城固、南郑、勉县等市县及宁强县北部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汉中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784年)改置兴元府。(3)东魏天平初置,治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约相当今河南省开封市和太康、杞县、尉氏、兰考、封丘等县地。北周宣帝改为汴州。


猜你喜欢

  • 朱陈村

    ①在今江苏丰县境。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②即今山东临沂市西南三十五里朱陈。民国《临沂县志》舆图:县西南有朱陈(村)。

  • 北塘

    即今天津市塘沽区东北北塘镇。明、清均在此设防,并设有炮台。1860年“北塘之战”发生于此。北宁铁路有塘沽支线通此。区片名。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北部,东濒渤海湾。始建于明初,传以陈姓来此定居,称陈家堡;后以

  • 牛王庙戏台

    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北五十里魏村牛王庙内。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大德七年(1303)毁于地震, 至治元年(1321)重建。明、清曾予修补。庙内现存廊庑、献亭、正殿、垛殿等。殿内供三王(牛王、马

  • 疏山

    “疏” 又作 “疎”。在今江西金溪县西北。《明一统志》 卷54抚州府: 疎山 “在金溪县西北五十里。唐有何仙舟弃官隐居读书于此,因号书山。其书堂遗址尚存。中和中创为禅刹,额曰白云。南唐改为疎山”。《清

  • 芳兰镇

    清置,属定襄县。在今山西定襄县东北二十六里芳兰村。

  • 呕夷川

    一作沤夷川。即滱水西源,今山西浑源县东南之唐河。《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呕夷。”一说指祁夷水,即今山西广灵和河北蔚县境内桑干河支流壶流河。

  • 木棉庵

    即今福建龙海市西木棉。《清一统志·漳州府》:木棉庵“在龙溪县南二十里。《旧志》,宋郑虎臣杀贾似道于此”。又作木绵庵。在今福建省龙海市西木棉。《续资治通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郑虎臣杀贾似道

  • 椉丘侯国

    即乘丘侯国。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北三十五里故县。《汉书·地理志》 作 “椉丘”。

  • 应昌路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应昌府置,属中书省。治所在应昌县(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湖西南四里,俗名鲁王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巴哈纳尔旗、巴林左旗、翁牛特旗等地。明洪武二年(136

  • 双池镇

    清置,属灵石县。即今山西交口县东南双池镇。在山西省交口县东部。面积91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池,人口3400。历史上曾有龙池、虎池两大水池,故名。1949年为灵石县五区,1952年设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