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梓潼县

梓潼县

西汉元鼎元年 (前 116) 置,为广汉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梓潼县。《寰宇记》 卷84梓潼县: “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 东汉属广汉郡。建安二十二年 (217) 为梓潼郡治。西晋永嘉后徙郡治涪县,以梓潼为属县,孝武时仍移郡来治。南朝宋属梓潼郡。西魏于此置潼川郡,移梓潼县于郡南三十里,改为安寿县。隋开皇三年(583) 郡废,移安寿县于旧梓潼城。大业三年(607) 复名梓潼县,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南宋属隆庆府。元属剑州。清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1727) 属绵州。民国初属四川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在四川省北部。属绵阳市。面积1438.6平方千米。人口38.2万。辖11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文昌镇。西汉置梓潼县,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故名(见《太平寰宇记》)。为广汉郡治。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置梓潼郡,县为郡治。西魏改县名安寿,置潼川郡,移县治于郡南。隋开皇三年(583年)郡废,县治迁返。大业三年(607年)复名梓潼县,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南宋属隆庆府。元、明属剑州。清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绵州。1913年属川西道,1914年属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建梓潼县苏维埃政府。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绵阳专区。1968年改属绵阳地区,1985年属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梓潼江北南纵贯,左纳金天河、沙子河(马鸣河)南流出境。东南部有宝石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菜籽。中药材桔梗著名,称“凤桔”。有纺织、化工、建材、食品等工业。川陕公路纵贯南北。名胜古迹有七曲山大庙、卧龙山千佛崖、梓潼汉李业阙及西崖寺等。是“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风景区。


猜你喜欢

  • 赤土山

    ①在今云南腾冲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卷87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赤土山“在司城东三十里”。②在今甘肃礼县东三里。《清一统志·秦州一》:赤土山“土色如硃,亦名红土山。山脉自宁远县界迤逦至此,持起一峰,绝顶

  • 中村冈

    又名中村岗。即今安徽阜南县东南中岗镇。明正德《颍州志》卷1:中村岗“环岗村落,故名”。

  • 直皂

    (皁) 河 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6无为州: 直皂河 “在州东南二十里”。

  • 龙牙门

    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林加岛。古代海舶出入马六甲海峡时经此。明费信《星槎胜览》:龙牙门“在三佛齐之西北也。山门相对,若龙牙状”。清谢清高《海录》作龙牙国。

  • 桃仙都

    在今广东揭阳县东南。清顺治十年(1653) 移北寨巡司于此。

  • 建安堡

    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北十里大河塔乡。明成化十年 (1474) 巡抚余子俊设置,为榆林卫东路九堡之一。清有都司驻守。

  • 忠路城

    即今湖北利川市西南忠路镇。为忠路土司驻地。清有利川县丞及守备驻此。

  • 白帝山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长江北岸白帝城。《水经·江水注》:“(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闚之眩目,惟

  • 金瓶堡

    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南一百五十里镇平乡金瓶崖。《明史·李应祥传》 万历间,“杨柳番出攻普安堡,犯归水崖、石门坎,遂入金瓶堡,杀守将”。即此。在今四川省松潘县东南金瓶岩。明万历十三年(1585

  • 逢亭

    即今贵州罗甸县西逢亭镇。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罗悃、床井、沟亭、逢亭、上隆、罗苏、赖石各亭,虽非膏壤,水旱皆可有收。” “逢亭”,又称内逢,系布依语音译,即亭目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