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武强县

武强县

①西晋置,属武邑郡。治所在今河北武强县 (小范) 西南旧城村。北魏神端中废,太和十八年(494) 复置。北齐移治今武强县西南街关镇 (旧武强镇)。隋属信都郡。唐属冀州。五代周属深州。元属晋州。清属深州。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51年迁治小范镇。

②南朝宋侨置,为广州郡治。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北齐为东平原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 改为长山县。

③南朝梁天监元年 (502) 改武刚县置,属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武冈县西南一里。陈省入都梁县。

④北齐改经县置,属广宗郡。治所在今河北威县北五十里经镇。隋开皇六年 (586) 改置经城县。


(1)古县名。(1)南朝宋武帝置,治今山东省邹平县东长山镇。为广川郡治。北齐、北周为东平原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山县。(2)南朝梁大通三年(529年)避太子纲讳改武冈县置,治今湖南省武冈市北。属邵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2)今县名。在河北省中南部。属衡水市。面积445平方千米。人口20.8万。辖2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武强镇。战国赵武遂邑。西汉置武隧县、武强侯国。元鼎二年(前115年)废武强侯国。东汉武隧县改武遂县。西晋析武遂县置武强县,治今旧城,属安平国。《畿辅通志》:“武强山一名弓形山,晋名县取此。”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武遂县省入武强县,徙治今武强镇,并为武邑郡治。隋属信都郡、唐属冀州。五代周属深州。蒙古太祖十九年(1224年)升东武州;太宗六年(1234年)降为县,属深州;十一年改属祁州;中统二年(1261年)改属晋州。明因之。清属深州。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改隶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属衡水专区。1951年县人民政府迁驻今址。1952年属石家庄专区,1954年属沧县专区。1958年并入献县。1962年复设武强县,属衡水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6年划归衡水市。地处冀中平原区、滏阳河下游,地势平坦。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盛产红枣。有化工、电器、轻纺、建材、机械加工等工业。武强镇为中国民间木板年画五大基地之一,素有“年画之乡”美称。石黄高速公路、307国道和饶小、武小公路经县境。


猜你喜欢

  • 一泉崮

    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33费县“大沫崮”条:一泉崮“上有泉一泓,虽旱不涸”。

  • 大桥堡

    在今广西灵川县西。《清一统志·桂林府一》:大桥堡“在灵川县西南七十五里。接义宁县界……有兵汛守”。

  • 榔木岭

    亦作楠木岭。在今安徽祁门县东,接黟县界。阊江与新安江分水岭。《方舆纪要》 卷28祁门县“武陵岭” 条下: 榔木岭 “在县东北五十里。《志》云,岭下水分东西,东入钱塘江,西入彭蠡湖,皆有滩三百六十。岭虽

  • 梅洞堡

    明置,属长宁县。在今四川长宁县东南梅硐镇。《方舆纪要》 卷70长宁县: 梅洞堡 “在县东五十里。宋政和五年置梅洞砦。……明因旧址设堡于此,并置梅洞巡司”。

  • 柏家垭

    在今四川城口县西。清道光 《城口厅志》卷4: 柏家垭 “距厅西九十里。地势险要。嘉庆初,征剿教匪。曾设粮台于此。今称其地为粮台”。

  • 泲水

    ①一名济水。又名白沟水、沙水。源于今河北赞皇县西南大石门,东北流径县南折向东南,流入高邑县。《诗经·邶·泉水》:“出宿于泲。”即此。其下流屡有迁徙。汉时径廮陶县(今宁晋县西南)入泜水。《汉书·地理志》

  • 十三万户

    藏籍对元代在前藏、后藏所设十三个万户的总称。元沿金制,全国均设万户官职。内地诸路万户为军职,分属各行省而总辖于枢密院;藏族地区各万户军民通摄,分属各宣慰司而总辖于宣政院。前藏、后藏各万户,始置于至元五

  • 沁河

    在今河北邯郸市北。《清一统志·广平府一》 “渚、沁二河”条:“沁河在(邯郸)县北,其源亦有二:一在县西二十里曰岩嵛河;一在县西北二十里曰牛照河。二河皆出紫山,合流径县西北一里,又东绕县北入滏阳河。”又

  • 渠丘亭

    在今山东安丘市南。《续汉书 ·郡国志》北海国安丘县: “有渠丘亭。”在今山东省安丘市南。《续汉书·郡国志》:“安丘有渠丘亭。”

  • 济溪

    在今山西曲沃县南。《方舆纪要》 卷41曲沃县: 济溪 “在县南七里。源出紫金山麓,澄澈细流,民引以溉园圃,北入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