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寺
①即今北京市西郊的卧佛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元至顺二年(1331)改称昭孝寺,后又改名洪庆寺。明宣德正统间重修,改称寿安禅林。崇祯间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卧佛造像,故俗称卧佛寺。
②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北。《清一统志·大同府》:永安寺“在浑源州东北。元延祐三年建。明洪武中并报国等寺入焉”。
即“永宁寺(1)”。
①即今北京市西郊的卧佛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元至顺二年(1331)改称昭孝寺,后又改名洪庆寺。明宣德正统间重修,改称寿安禅林。崇祯间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卧佛造像,故俗称卧佛寺。
②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北。《清一统志·大同府》:永安寺“在浑源州东北。元延祐三年建。明洪武中并报国等寺入焉”。
即“永宁寺(1)”。
在今辽宁彰武县东北后新秋西北。清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前旗驻地。
在今安徽寿县东南。《宋书·殷琰传》: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刘)勔与诸军分营城外,黄回立航渡肥水,(杜)叔宝遣马步三千,欲破航,并栅断小岘埭,回击大破之,焚其船栅”。即此。
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旱土场。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江北厅:土沱铺“在厅东七十五里”。
即今甘肃武山县东大南门河。《水经·渭水注》: “渭水又东,有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 一,东北流注于渭水。” 《元和志》 卷39渭州陇西县: “落门水出县东南落门谷。” 《明史·地理志》 伏
即今江西分宜县西南昌山。《清一统志·袁州府》: 昌山渡 “在分宜县西二十里。宋元时尝设浮桥,后易以舟”。
①隋开皇六年(586)置,属定州。治所即今河北安国市。唐万岁通天二年(697)改名立节县,神龙元年(705)复名义丰县。北宋太平兴国初改为蒲阴县。②唐武德四年(621)置,属南晋州。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
亦作莫力洪、莫力洪库。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清曹廷杰 《西伯利东偏纪要》: 黑龙江入松化江有二口,“上口在徐尔固上六十五里,松花江南岸莫宏库地方西北,俄人轮船俱由此口出入”。
俗称扎萨克旗。清雍正九年 (1731) 置,属内蒙古伊克昭盟。驻地即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南新街镇。1914年划归绥远特别区,1928年属绥远省。1949年依俗称改名扎萨克旗。旧旗名。清雍正九年(1731
十六国汉置,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四十里。《资治通鉴》:东晋永嘉六年(312),汉主刘聪以“济南王骥为征西将军,筑西平城以居之”。即此。十六国汉嘉平二年(312年)筑,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北。《晋书·刘聪载
①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王屋山之绝顶。唐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有“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②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十八里。《寰宇记》卷5渑池县:天坛山“高五百丈,四面陡绝如坛。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