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汶川县

汶川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置,为汶山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汶川县。《元和志》卷32汶川县:“县西汶水, 因以为名。”隋属汶山郡。唐武德八年(625)属茂州,天宝元年(742)属通化郡,乾元元年(758)复属茂州。元至元十九年(1282)废,后复置。《元史·武宗纪》:至大二年(1309),“诏改松潘、叠、宕、威、茂州安抚司为宣抚司,迁治茂州汶川县”。即此。明宣德七年(1432)移治寒水驿(今汶川县西南绵虒镇)。民国初属四川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2年移今汶川县(威州镇)。


在四川省中部偏北。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面积 4084.7 平方千米。人口11.2万。辖6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威州镇。西汉置绵虒县,治今县西南,属蜀郡。东汉建安末于此置汶山郡。西晋移汶山郡治汶山县(今茂县北),废绵虒县。北周置汶川县,治今址。以县有汶水(今岷江)故名。为汶山郡治。唐、宋属茂州。元、明、清因之。1913年属川西道,1914年属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茂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属阿坝藏族自治州。1958年与茂县、理县部分合并为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三县分置。1987年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东北部接龙门山西南段,西南为邛崃山东部分支。属高、中山峡谷地带。岷江东北入,右纳杂谷脑河、草坡河、鱼子溪、溪河后东流出境。属青藏高原半湿润气候。建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体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农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兼有薯类、豆类。云豆为出口商品。生漆、花椒、苹果著名。有煤、铁、金刚砂、方解石、大理石、云母等矿。有机械、采煤、水泥、电力、化肥、食品等工业。成阿公路经此,南汶公路终点。有红军烈士纪念馆及刳儿坪、姜维城等名胜古迹。


猜你喜欢

  • 龙凤岩

    在今广西兴安县东十五里。《清一统志·桂林府一》:龙凤岩“岩内石乳凝结如龙凤形。一名梓林洞。有泉出岩中,溉田甚广”。

  • 那处

    亦作那口。春秋时楚地。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左传·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杜注:“那处,楚地。南郡编县东南有那口城。”春秋权国都。在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南

  • 高山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

  • 布特哈副都统

    清光绪二十年(1894)改布特哈总管置,属黑龙江将军。治所在博尔多站(今黑龙江讷河市)。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副都统,分置东、西布特哈总管。

  • 东北

    地区名。一般指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及河北东北部承德地区。1930年《东北年鉴》:“东北省,中华民国领土位在东北之一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以行

  • 迷水

    又作米水。即今云南马龙县和曲靖市北阿幢河。汉至南朝称迷水。《汉书· 地理志》 铜濑县:“谈虏山,迷水所出,东至谈稿入温。”

  • 宣城县

    ①西汉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南陵县东三十里青弋江西岸弋江镇,隔江接宣州市界。东汉省。汉末复置。《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建安初,“ (孙) 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又 《蒋钦传

  • 翁源水

    亦名滃溪,泷头水。即今广东翁源、英德二县市境之翁溪。《方舆纪要》 卷102英德县: 泷头水在 “县南十里。源出翁源县之翁山,经象冈流至此,亦谓之翁源水,与泷水合。泷水即武水之别名。浈水合于武水,故兼有

  • 五祐场

    即今江苏盐城市东南伍祐。宋、元时设盐场,清设盐课使驻此。即今江苏省盐城市东南五祐。宋、元时设盐场,清设盐课大使驻此。

  • 威虎岭

    亦作����岭。 在今吉林蛟河市东南、 敦化市西北界上,为张广才岭支脉。清光绪 《吉林通志》图: 东南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