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沙县

沙县

①隋开皇初改沙村县置,属建州。治所即今福建沙县东古县。《元和志》卷29汀州沙县:“因沙丘以为名。”一说因县境沙溪而得名。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建置沿革》:沙县“以县有沙源也”。并云,沙源“在沙县南,源出汀州宁化县,水险如龙门,过县东至剑潭,合建溪下福州”。开皇十六年(596)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建州。后并入建安县。永徽六年(655)分建安县复置。大历十二年(777)改属汀州。中和四年(884)迁凤林冈,即今治。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仍属剑州。宋属南剑州。元属延平路。明、清属延平府。1913年属福建北路道。1914年属建安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明正统十三年(1448)邓茂七起义于此。

②1913年置,属甘肃省。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北九十里太石铺镇。因与福建沙县重名,次年改为洮沙县。


(1)旧县名。1913年由河州所属沙泥分县析置,治沙泥城(即大石铺,今甘肃临洮县北辛甸)。1914年更名洮沙县。(2)今县名。在福建省中部、沙溪两侧。属三明市。面积 1795 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8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凤岗镇。《元和郡县志》汀州沙县:“因沙丘以为名。”一说因沙溪为名。《寰宇通志》:沙县“以县有沙源(沙溪)也”。东晋为延平县地,太元四年(379年)设沙戍。南朝宋元嘉初始置沙村县,治今县东古县村,属建安郡。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名沙县,十六年省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建州;后复省入建安县。永徽六年(655年)复置,仍属建州。大历十二年(777年)属汀州。中和四年(884年)迁治凤林岗(今凤岗镇)。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年)改属剑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属南剑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年)属延平路。明、清属延平府。1913年属北路道(1914年改称建安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34年曾建立过苏维埃革命委员会。1949年属第二专区,1950年属南平专区。1970年改属三明专区(1971年改称三明地区)。1983年属三明市。地处闽西北中低山丘陵,沙溪斜贯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61%,多杉、松、竹。产有稻、甘薯、烟草,并产笋干、香菇、棕榈、茶叶、松脂。有石灰石、高岭土矿。工业以造纸、森工、机械、化学为主。鹰厦铁路及深山、福五、新集公路和沙溪航道经此。有宋建李纲寓居兴国寺、明建进谷桥和清建文昌宫等古迹,有洞天岩、罗拔山等名胜。


猜你喜欢

  • 通天岩

    ①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北水西乡通天岩村石壁塘。《舆地纪胜》 卷32赣州: 通天岩 “有广福院。院后嵌石如房。有石穴,上彻山顶。王奇诗曰,地静无尘到,天高有穴通。元祐中,郡人阳行先栖遁岩中。岩下有赵清献公题

  • 资江

    四川沱江别称。指今流经资阳、资中、内江等市县之河段。《寰宇记》 卷76内江县: “资江,按《郡国志》 云: 内江县有水,深百丈,实群川总会之所。” 《明史·地理志》 资县: “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

  • 大榆

    指大榆谷。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尖扎县西北黄河南岸一带。《后汉书·西羌传》:建武间,滇良父子“乃从大榆入,掩击先零、卑湳,大破之,杀三千人,掠取财畜,夺居其地大榆中, 由是始强”。

  • 马道站

    元置,即今陕西留坝县东南马道镇。元置,在今陕西省留坝县南马道镇。明改马道驿。

  • 贵林州

    唐开元十七年 (729) 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或石棉县境。北宋以后废。

  • 咘卑水

    即咘毕水。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10都结州: 咘卑水 “在州治 (今都结乡)南。流入结伦州界。《志》 云: 涧水出州境山中,西南流入结安州。即堰水”。

  • 信都国

    西汉高帝置,治所在信都县 (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深州、武邑、枣强、衡水、南宫、景县等县市及山东德州市的一部分地。景帝二年 (前155) 改为广川国。五年 (前152) 改为信都郡,宣帝

  • 马丘聚

    又名蓝栅城。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二十五里。《续汉书·郡国志》 九江郡当涂县:“有马丘聚,徐凤反于此。”《清一统志·凤阳府二》:蓝栅城“周五里二百四十步。或以为即汉徐凤所据之马丘聚也”。又作马邱聚、马丘城

  • 原鹿县

    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五里。西晋属汝阴郡。南朝宋废。古县名。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治今安徽省阜南县南。属汝南郡。晋改属汝阴郡。南朝宋废。

  • 溪南溪

    即今福建漳平市东北溪南河。《方舆纪要》卷99漳平县: “溪南溪在县东北。源出安溪县界流入境,历县东华口。又有下折溪,在县南三十里,亦流至华口,俱会于九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