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泉州

泉州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丰州置,治所在原丰县 (后改名闽县,即今福建福州市)。大业初改为闽州,寻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为建州,六年(623) 复为泉州。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其后分置建、漳、汀、武荣诸州,辖境缩小为闽江下游地区。景云二年 (711) 改为闽州。开元十三年 (725) 易名福州。

②唐武德三年 (620) 置,治所在石门县 (今陕西淳化县北)。因甘泉得名。贞观元年 (627)废。

③唐久视元年 (700) 分泉州置武荣州,景云二年 (711) 改名泉州。治所即今福建泉州市。开元八年 (720) 置晋江县为州治。《寰宇记》 卷102泉州: 泉山 “在州北五里,泉州因此为名”。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两流域、澎湖地区及厦门、同安、金门等市县地。天宝元年 (742) 改为清源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泉州。五代后西北部包有德化县。北宋太平兴国后东北部木兰溪流域割出,置兴化军。西南部长泰县划属漳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 升为泉州路。宋元祐二年 (1087) 于泉州城置市舶司。经南宋至元州城均是全国最繁盛的对外贸易中心,城内有 “蕃坊”,为阿拉伯等国商人聚居处。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

④天津市宝坻县的别称。因古泉州渠口在县境而得名。


(1)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置,治原丰县(592年改名闽县,即今福建福州市)。《元和郡县志》:“因有泉山为名”。大业初改为闽州,寻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为建州,六年(623年)复为泉州。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其后分置建、漳、汀、武荣诸州,辖境缩小为闽江下游地区。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2)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石门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长街村)。辖境相当今陕西省泾阳、三原县西部地区。贞观元年(627年)废。(3)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改名,天宝、至德间为清源郡。《太平寰宇记》:泉山“在州北五里,因此为名。”治今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八年(720年)置晋江县为附郭。辖境相当今晋江和木兰溪流域、澎湖列岛及厦门、同安、金门等市县。五代后西北部包有德化县。宋太平兴国后东北部木兰溪流域划出,置兴化军;西南部长泰县划属漳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泉州路。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于泉州城置市舶司。为全国最繁盛的对外贸易中心,城南有“蕃坊”,为阿拉伯地区商人聚居处。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其为世界最大港之一。(4)旧天津市宝坻县的别称。因古泉州口在县境,故名。参见“泉州渠”。


猜你喜欢

  • 长白府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置,属奉天省。治所在塔甸(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山为名。辖境相当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及安图、抚松县地。1913年改为长白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治今吉林

  • 东海子

    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南盘江在曲靖坝子东部形成的小湖。《方舆纪要》卷114南宁县:东海子“在城东五里,广轮五十里。夏秋之交,雨水汪洋,称为巨浸”。今已不存。

  • 菱湖

    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南六十里。《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菱湖 “西接乔江,下达湘水,互为吐纳”。在安徽省安庆市区内。面积8平方千米,以盛产菱藕著名。原为自然水塘,后扩建成游览胜地。内有明史可法“宜城天堑”

  • 雒水

    ①即洛水。今河南洛河。②亦作洛水。即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之石亭江。《汉书·地理志》 雒县: “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方舆纪要》 卷67什邡县: 雒水 “在县北。自章山内合五溪而出,至高境

  • 采 (採) 铜川

    在今陕西富县西北。东南流入洛河。《元一统志》 (残本): 石脂 “采铜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之三。至元七年, 上司移文封, 至今不采”。

  • 控拜暗沙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位于中沙大环礁西部边缘。南距涛静暗沙4.8海里,东北距华夏暗沙6.4海里。1947年公布名称为控拜暗沙。

  • 禾摩村

    在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东北。明属元江军民府奉化州,置巡司于此。

  • 珠溪

    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为龙水河支流。源出威远县中兴乡南,北流入资中县,经罗泉镇、龙结镇、珠溪镇,于三江口处入龙水河,东流在顺河乡东大河口注入沱江。清光绪 《资州志》 卷2: 珠溪 “在州西九十里。源出罗

  • 练江

    ①一名练溪。在今安徽歙县城西。《江南通志·山川五·徽州府》: 练江 “环绕郡城,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分派合流,直泻如练,而抵于城南,是名西溪,一名徽溪。其水注于渔梁,抵歙浦而合于新安江”。②在今

  • 武侯城

    ①在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北。《元和志》卷32黎州: 贞元二年 (786),韦皋 “又于州北故武侯城逦迤置堡三所,为州城之援”。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5黎州: “ 《志》 云: 州北三里有武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