泫氏县
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即今山西高平市。北魏永安中改玄氏县。《元和志》 卷15: “在泫水之上,故以为名。”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西省高平市。属上党郡。东汉初曾改置为泫氏侯国。后国除仍为县。北魏永安中改为玄氏县。
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即今山西高平市。北魏永安中改玄氏县。《元和志》 卷15: “在泫水之上,故以为名。”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西省高平市。属上党郡。东汉初曾改置为泫氏侯国。后国除仍为县。北魏永安中改为玄氏县。
明洪武初置,属茂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八十里石大关乡。
在今云南思茅市南。《清一统志·普洱府》:六茶山“在县南六百五十里。层峦复岭,多茶树”。《清史稿·地理志》:思茅厅东南有六茶山“曰攸乐、曰蟒支、曰革登、曰蛮砖、曰倚邦、曰漫撒”。
在今河南封丘县南。《资治通鉴》:五代汉乾祐三年(950),郭威军至封丘,“南、北军遇于刘子陂”。即此。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南。五代汉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军于此。
在今四川南川市北凤嘴江(大溪河、鸭江)中。《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龙床滩“在隆化县北五十里。县有朱婆渡,滩面广百步,渡与龙床相近。古语云:‘龙床如拭,济舟必吉;龙床髣髴,济舟必没’,是语颇信”。
南朝宋改厥西县置,属随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 南齐属随郡。 北魏改㵐西县。古县名。南朝宋改厥西县置,治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属义阳郡。北魏改名㵐西县。
辽建。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北巴林桥附近。为古代潢河 (今西拉木伦河) 南北交通必经地。据宋使薛映 《上虏中境界》、沈括 《熙宁使虏图抄》 记载,石桥东南距丰州 (今翁牛特旗乌丹镇) 一百三十里,东北至
即青石关。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35青州府: 青石冈 “在颜神镇西南。两山壁立,连亘数里,南走淮徐之道也”。
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南。《水经·淄水注》: 淄水 “又东径临淄县故城南。……又东北径荡阴里西”。诸葛亮 《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即此。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临淄东。诸葛亮《梁父吟》:“
又作瑯琊。春秋末越国都城。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琅琊镇 (夏河城)。《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勾践二十五年 (前472) 徙都瑯邪。约于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 (今江苏苏州市)。秦于此置
西汉太初三年(前102)置,属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北六十里四坝乡三岔古城。西晋废。北魏复置,属武兴郡。隋又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武威市北。为武威郡北部都尉治。太初三年(前102年)伐大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