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泰和县

泰和县

①隋开皇十一年 (591) 改西昌县置,属吉州。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大业间属庐陵郡。大业八年 (612) 移治今泰和县西六里。唐武德五年 (622) 为南平州治,八年 (625) 改太和县,改属吉州。贞观初还旧治,贞元三年 (787) 移治今泰和县。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明洪武初复改泰和县,属吉安府。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②北宋宣和中改万寿县置,属顺昌府。治所在今安徽太和县西北八里旧县镇。蒙古至元二年 (1265)并入颍州。元大德八年 (1304) 复置,改为太和县,移治今太和县。


(1)古县名。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万寿县置,治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原墙镇。属顺昌府。金属颍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改名太和县,移治今址。(2)今县名。在江西省中西部。属吉安市。面积2666平方千米。人口51.3万。辖16镇、6乡。国有武山综合垦殖场驻境内。县人民政府驻澄江镇。汉属庐陵县地。三国吴析庐陵县地置西昌县,治今县城西文溪村一带。属庐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安丰县。十一年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县。属吉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庐陵郡。唐武德五年(622年)为南平州治。八年州废,称太和县,属吉州。天宝元年(742年)属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吉州。贞元三年(787年)徙治于今址。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州,属吉安路。明复降州为泰和县,属吉安府。清仍明制。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39—194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曾驻县境中部上田村。1949年属吉安专区,1968年属井冈山地区,1979年属吉安地区,2000年属吉安市。地处吉泰盆地南部,赣江纵贯县境中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薯类、豆类、芝麻等,为全国商品粮、商品牛生产基地县和省重点油菜籽、甘蔗、花生生产区。特产泰和乌骨白羽鸡、百合、红瓜子。山地富森林,并产油茶、柑橘。有钨、铁、石灰石、瓷土、石膏、煤、钾盐等矿。工业有机械、建材、陶瓷、制糖、食品、化工、造纸、纺纱、皮革等。乌鸡补酒、乌鸡白凤丸、酱菜为优质名产。京九铁路斜贯东部,有赣粤高速公路,105、 319国道,万沙等公路。赣江水运上溯赣州,下达九江。纪念地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名胜古迹有武山、杨士奇墓、快阁、龙头山塔。


猜你喜欢

  • 清溪道

    古道路名。亦作清溪关路。唐自四川西部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系在汉灵关道的基础上不断展筑而成。起自黎州 (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 渡大渡河南行,出清溪峡 (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沿越嶲河谷,越小相公岭,转安

  • 棠樾牌坊群

    在今安徽歙县西十二里棠樾村。为棠樾鲍氏家族旌表本族先贤而建。牌坊共七座,明代两坊,清代五坊。清坊为三门四柱,中有一方形单檐攒尖碑亭,名骢步亭,有清邓石如题写的匾额。明坊为卷草型纹斗脊式,三间四柱三楼。

  • 古宜镇

    亦作古泥镇,又名宜良镇。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民国《三江县志》卷3:“宜良镇在石眼口,又名古宜镇、宜阳镇。乾隆四十三年于古宜设主簿一员。”1932年移三江县治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东部

  • 石梯岭

    在今湖南临武县东三十五里。《清一统志·桂阳州》:石梯岭,“由临武至桂阳别径也。山岭一道如线”。

  • 窦岙 (嶴)

    即今浙江宁海县东南八十里旗门乡(东岙)。明设巡司于此。清康熙时设把守驻防。

  • 东坝

    宋废鲁阳五堰,改建为东、西两坝。故址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清一统志·江宁府三》 “五堰”条引明韩邦宪《东坝考》:“太祖初都金陵,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建石闸起闭

  • 莒县

    ①秦置,属琅邪郡。治所即今山东莒县。西汉文帝二年 (前178) 置城阳国,以莒为都。东汉属琅邪国。三国魏属城阳郡。西晋为城阳郡治。南朝宋为东莞郡治。北齐属义塘郡。隋属琅邪郡。唐属密州。金为城阳州治,后

  • 转斗湾市

    即今湖北钟祥市西北转斗镇。民国 《湖北通志》 卷33 《乡镇》: “转斗湾,在 (钟祥县) 城北七十五里。”

  • 合水

    ①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府河注入岷江处。《晋书·李势载记》:东晋永和三年(347), 桓温“次青衣,势大发军距守,又遣李福与昝坚等数千人,从山阳趣合水距温”。即此。②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大渡河注入岷江处。《

  • 贺兰都督府

    唐永徽四年 (653) 以契苾部置,属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中戈壁省一带。总章二年 (699) 属安北都护府。后废。唐羁縻都督府。贞观六年(632年)以铁勒契苾部置,治凉州(州治姑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