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呼奴山。在今北京市顺义县东北二十五里。《水经·沽水注》: “沽水西南流经狐奴山西,又南经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植,百姓得以殷富。” 即此。
唐贞观八年(634)升百丈镇置,属雅州。治所即今四川名山县东北四十里百丈镇。《元和志》卷32百丈县:“今按镇城东有百丈穴,故以为名。”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入名山县, 元祐二年(1087)复置。《
当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元和志》 卷4夏州朔方县: “故白城,一名契吴城,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契吴山。赫连中因山所筑,勃勃尝所叹美,故其子昌因立此城,以立勃勃之庙。”又名白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西
一名勾兹、皋夷。春秋吴邑。在今安徽芜湖县北四十里咸保乡水阳江畔。《左传》:襄公三年(前570),“楚子重伐吴, 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杜注:“鸠兹,吴邑,在丹阳无湖县东,今皋夷也。”古邑名。春
指今四川峨边、马边县南之大小凉山。《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 (869),南诏攻蜀,“进寇巂州,蛮密分军开道,逾雪坡,奄至沐源川”。在今四川省洪雅县东南,接夹江县界。《资治通鉴》:唐咸通十年(869年
即今四川巫山县东南之官渡河。《明史·地理志》巫山县:“东有大宁河,又有万流溪,皆注入大江。”《清一统志·夔州府一》:万流溪“在巫山县东六十里。自湖北恩施县大溪河发源,东流至万流驿入大江”。
又名色河。即今陕西山阳县西马滩河。《水经·沔水注》:关祔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南径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
即今湖南长沙县东北春华镇。《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榔梨市” 条下: “春华市在县东北六十里。”
①即今福建闽侯县西北白沙镇。地当黄石溪水入闽江之口,为通闽清县要道。明、清有驿丞驻此。②即今湖北长阳县西北白沙驿。《资治通鉴》:隋开皇八年(588),大举伐陈,遣“王长袭引步卒自南岸击昕别栅,大将军刘
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唐长庆二年(822)刺史白居易浚湖时筑。雍正《西湖志》卷7:白公堤在“钱塘门外石函桥北至余杭门”。故址当今环城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