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洪山

洪山

①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42介休县: 洪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石洞水出其下”。

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南五十余里,与建瓯接界。《清一统志·建宁府》: 洪山 “插空耸秀,关塞一县水口。其下临溪有洪滩”。

③即今福建霞浦县南三十五里洪山。明嘉靖 《福宁州志》 卷2 《山川》 霞浦县: 洪山 “在四十一都。其绝顶势凌青苍,盖州南第一山也。登高眺远,温、台之境如在目中。相传葛洪至此炼丹,后仙去,因名山”。

④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尼姑屿。明郑和下西洋经此。

⑤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南。产煤。1904年德国侵略者在此设 “黉山炭矿局”,并修筑了专用铁路,建立了 “黉山站”。1914年后日本侵略者取代了德国侵略者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黉山随之为日本侵略者所控制。据 《淄博矿务局志》 载: 1930年后,“黉山” 逐渐以同音演变为 “洪山”。称为洪山镇。

⑥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方舆纪要》卷76武昌府江夏县: 洪山在 “府东十五里。旧名东山。岩壑秀异。宋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上遣常遇春乘其未集,击擒之”。即此。今洪山西麓有施洋烈士墓。

⑦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 “南山” 条下: 洪山 “有层峦叠障之胜”。


(1)又称葛洪山。在福建省霞浦县城南,福宁湾西北岸。属太姥山余脉。传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名。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605米。由花岗岩构成。山多天然奇石,有仙人石、寿星石、石屏、石几、棋盘石等。(2)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原名东山。宋末因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今宝通禅寺)为避兵乱迁此,遂易今名。明初常遇春败陈友谅部将张必先于此。由石英砂岩构成。最高点海拔115米。南麓有宝通禅寺、兴福寺塔、灵济塔和部分摩崖石刻,还有施洋烈士墓、北伐军官兵公墓,东北麓有庚子革命先烈墓。


猜你喜欢

  • 石龙山

    ①在今安徽青阳县东。《方舆纪要》卷27青阳县:石龙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蜿蜒如龙”。②在今浙江庆元县治松源镇西隅。《方舆纪要》卷94庆元县:石龙山在“县治西。蜿蜒如龙”。③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九十里,接武

  • 南华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离狐县置,属曹州。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北四十五里李庄集。北宋属兴仁府。金时为黄河淹废。(1)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离狐县置,治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李庄集。属济阴郡。唐

  • 狮子滩

    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沅江中。《方舆纪要》卷81黔阳县 “黔江” 条下: “县 (治今黔城镇) 南三里有狮子滩,水势深阔,湍流潋滟。” 《清一统志·沅州府一》: 狮子滩 “下有伏石,状如狮子,因名。水流至

  • 杨溪

    亦名杨桃溪。即今四川盐亭县东南洋溪河。《舆地纪胜》卷154潼川府:杨溪“在永泰县东南。源出果州”。

  • 河稍桥

    即今江苏盱眙县西南河桥乡。清光绪 《盱眙县志稿》 卷3: 河稍桥在 “西四十里”。

  • 黄鹄矶

    亦名黄鹤矶。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蛇山。《水经·江水注》: 江水 “历黄鹄矶西而南矣”。清杨守敬 《水经注疏》: “ 《御览》 六十九引 《荆州记》,江夏郡城西临江,有黄鹄矶。” 《明史· 地理志》 江

  • 沛国

    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相山区)。辖境相当今安徽萧县、亳州、固镇、五河、灵璧、淮北、濉溪、宿州、宿县及江苏沛县、丰县、河南永城等县市地。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

  • 永乐群岛

    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西部岛群,属海南省。旧称下八岛或西八岛, 由甘泉、珊瑚、金银、伏波、广金、琛航、中建、盘石屿等八个岛屿组成。1935年公布名称为库勒生特列岛。1947年改名永乐群岛,以纪念明朝永乐至

  • 梅蔚山

    今香港南大屿山梅窝。元至元十四年(1277) 南宋端宗赵昰避元兵曾驻此。《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新安县 “梧桐山” 条内: “梅蔚山在县内百里大海中。《行朝录》: 景炎二年正月,南狩幸此。今有石殿遗

  • 费儿忽站

    明置,在今吉林敦化市西南。明 《辽东志》 卷9: 开原东陆路有 “费儿忽”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