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浚县

浚县

①北宋政和五年 (1115) 置,治所在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金皇统八年 (1148) 改为通州。天德三年 (1151) 复为浚州。元初省黎阳县入浚州,属真定府。至元二年 (1265) 属大名府。明洪武二年(1369) 降为浚县。

②明洪武二年 (1369) 改浚州置,属大名府。治所即今河南浚县。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属卫辉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30年直属河南省。


(浚xùn) 在河南省北部。属鹤壁市。面积1088平方千米。人口68.3万。辖7镇、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置黎阳县(治今浚县东北),以黎山(即今大伾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得名,属魏郡。北魏孝昌中置黎阳郡,治黎阳县。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黎州,治黎阳县。隋开皇初废黎阳郡和黎州,十六年(596年)复置黎州;大业初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又置黎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再废,县属卫州。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通利军。天圣元年(1023年)改为安利军。明道二年(1033年)复改通利军,熙宁三年(1070年)废,元祐初复置。政和五年(1115年)改置浚州。故治在今浚县东。金皇统八年(1148年)改名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元废黎阳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浚州为浚县,治今浚县县城,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卫辉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8年属新乡专区,1962年属安阳专区,1969年属安阳地区,1983年属安阳市,1987年改属鹤壁市。地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山前平原区,地势西高东低。淇河流经西部,卫河流经中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等。工业有拖拉机、印刷机、化肥、橡胶、制药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及汤长、浚内公路经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大伾山天宁寺大石佛、浮丘山碧霞宫、千佛寺石窟、恩荣坊、子贡墓、雍城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浿丘

    又作贝丘、沛丘。春秋、战国属齐。在今山东博兴县南五里。《左传》:庄公八年(前686),“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前281),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对顷襄王

  • 药 (藥) 儿岭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北。《资治通鉴》: 唐广明元年 (880) 八月,“李克用自雄武军引兵还击高文集于朔州,李可举遣行军司马韩玄绍邀之于药儿岭,大破之”。胡三省注: “药儿岭在雄武军西。”②又名鹞儿岭。在

  • 谷水

    ①古松江之别称。即今江苏南部及上海西部的苏州河。《水经·沔水注》 引《吴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 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吴地记》:华亭县“地名云间,水名谷水”。云间、谷水皆松江地

  • 庆原路

    金皇统二年(1142)并宋泾原、环原二路置,治所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镇原、泾川以东,灵台以北和陕西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淳化等县地。元初废。金皇统二年(1142年)合宋泾原

  • 灵池山

    ①亦名灵泉山。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南,为龙泉山支脉。《宋史·田敏传》:咸平三年(1000),“王均乱西川,从招安使雷有终败贼于灵池山”。即此。②在今广东翁源县东北。《寰宇记》卷159翁源县:灵池山,“池中

  • 天护陀罗尼经幢

    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井陉矿区天护村。唐开元十五年(727)建。高4.7米。分基座、幢身和顶三部分。基座作须弥式,上有仰莲台。幢身八角形,南面镌刻“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余刻经文。幢身之上施宝盖、须

  • 胶县

    1913年改胶州置,属山东胶东道。治所即今山东胶州市。1925年为胶莱道治。1928年直属山东省。1987年改设胶州市。旧县名。1913年以胶州改置,治今山东省胶州市。后历有废置。1987年撤销,改设

  • 白州长官司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罗甸县东南。后废。元置,在今贵州省罗甸县东南。后废。

  • 哀牢

    古国名。在今云南西部。《后汉书·西南夷传》: 哀牢 “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战国、秦、汉时期,哀牢的范围,约东起礼社江边的哀牢山,西至印、缅交界的巴特

  • 沩口戍

    在今湖南望城县北靖港镇。《水经·湘水注》:“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