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

在今河南安阳县城西南五十里宝山。灵泉寺始建于东魏,初名宝山寺。隋文帝赐名为灵泉寺。石窟规模不大,共有两个洞窟和二百零九个摩崖小龛,分布于东面岚峰山和西面宝山一带。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西坡,俗称道凭石堂,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是道凭禅修之所。现存造像为北齐雕造后移入窟内的。大住圣窟位于宝山南坡,隋开皇九年(589)灵裕所开凿。窟内造像为卢舍那、阿弥陀、弥勒佛三身像,窟门外两侧分别刻迦毗罗神王和那罗延神王及石刻佛经《大集经·月藏分》、《摩诃摩耶经》、《法华经》等。另外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摩崖小龛,其中浮雕塔龛一百五十三个,从隋开皇年间一直延续到唐天宝年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浮雕塔林。


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南25千米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东南侧为106窟,南峰西北侧为64窟,共170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600余年。北峰东南侧正中的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是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8平方米。门圆拱状,两旁雕刻罗那延神王和加毗罗神王像,手持叉剑,刚劲凶猛,门额上方凿一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窟内顶部刻莲花藻井,周围刻飞天。窟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旁又竖刻不同姿势的坐佛像,每排7尊,每壁14排。门的内壁刻有24个佛名,至今保存完整。灵泉寺旧址上还保存一对北齐石塔(其一为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一对唐代石塔,一对北朝石狮。是研究古代宗教、建筑和民间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北岩

    ①又名濮岩。在今四川合川市北。《舆地纪胜》卷159合州:濮岩“在州北五里。或云即北岩”。明万历《合州志》卷1:濮岩“在州治西北三里。因濮国,故名。又曰北岩”。②在今四川资中县北,为资中四岩之一。《舆地

  • 龙池宫

    唐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寰宇记》卷46安邑县:龙池宫“唐开元八年置,傍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因以为名。今古迹微存”。

  • 临潢府路

    金天德二年 (1150)改北京路置,治所在临潢府 (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以北,东乌珠穆沁旗以东,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以南,以及吉林白城市一带。大安后废。金天德二年(1

  • 仙宫河

    即今陕西洛川县南仙姑河。《方舆纪要》卷57洛川县:仙宫河“在县南。下流入洛”。

  • 蜀郡属国

    东汉延光元年 (122) 改蜀郡西部都尉置,属益州。治所在青衣县 (后改汉嘉县,今四川芦山县。一说在今名山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小金川以南,名山县以西,九龙以东以北,大渡河中游地区。三国蜀汉章武元年

  • 即缗。今山东金乡县。《春秋》:僖公二十三年(前637),“齐侯伐宋围缗”。《穀梁传》作闵。

  • 至川溪

    即今四川夹江县西雅川溪。《方舆纪要》卷72夹江县:至川溪“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出峨眉山麓,流入县界,合青衣水而注大江”。

  • 石湾墟

    即今广东化州市西北石湾圩。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化州:石湾在“州西三十四里”。

  • 洪崖山

    ①又名伏龙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太平御览》 卷48引 《豫章记》: 洪崖山,“按 《旧经》云,古老相传,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上,故以为名”。又引梁载言 《十道志》: “豫章有铜山,山中有洪井,飞流悬注

  • 唐家房

    又作塘坊。即今河北丰南市西南二十五里唐坊镇。清光绪 《丰润县志》 卷1: 唐家房 “距城一百里。集镇名。在辽宁省普兰店市东部。属夹河庙镇。人口 1720。 为原唐家房镇人民政府驻地。因唐姓首居此地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