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十里秦始皇陵东侧三里处。1974年春村民打井时发现。据发掘得知,这是一个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武士俑、陶马与真人、马大小相似,总数有六千多个,可谓阵容强大。1976年又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发现二号坑,经发掘,是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曲尺形军阵,有战车八十九乘,驾车和骑乘陶马四百余匹,各种武士俑九百余件。后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发现三号坑,出土驷马战车一乘,武士俑六十八件。现已在一号坑建起长200多米、宽70米、钢架拱跨度67米的拱形展览厅。1979年建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处。1974年春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据钻探得知丛葬坑有三个,以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分长廊和11条过洞,中置有与真人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6000多个,排成方阵。武士俑分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手各执弓、箭、弩及青铜戈、矛、戟等实战兵器,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面向东方。二号坑呈曲尺形,系由骑兵、战车、步卒、射手等混编的阵列。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个,亦有武器,似为军旅中的统率机构。现已在一号坑上建起长200多米,宽70米,钢架拱跨度67米的拱型展览厅。1979年建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1980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组彩绘铜车马。每辆车配四匹马,雕镂精致,金碧辉煌。经修复后在秦俑博物馆展出。1994年3月开始清理发掘二号坑,出土了陶俑立射俑、跪射俑等70余件,还有珍贵的陶俑驷乘车。现已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丛葬坑


猜你喜欢

  • 色威县

    亦名达威。在今四川色达县。民国《道孚县图志》:“色达一名色他,分上中下三色达。……(宣统三年)边务大臣赵尔丰遴员勘查,改为色威县,适逢鼎革,未果。”

  • 大斤山

    又作秦山。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之大青山。《隋书·突厥传》:开皇二十年(600),“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其国大乱。遣太平公史万岁出朔州以击之,遇达头于大斤山,虏不战而遁”。古山名。又称秦山。即今内蒙

  • 莼 (蓴) 湖

    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临湘县 “港头水” 条下: “又县东五里有蓴湖,春夏水涨,皆流入大江。” 宋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 “岳阳虽水乡,绝难得蓴菜,惟临湘东蓴湖间有之。”

  • 东且弥国

    汉西域国名。属西域都护府。国都在天山东兑虚谷(今新疆昌吉市南)。西域古国名。王治天山东兑虚谷,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一带。汉时属西域都护府。西汉以后,并入车师后部。

  • 新郑

    春秋、战国时郑国之都。即今河南新郑市。《左传》: 隐公十一年 (前712),郑庄公曰,“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汉书·地理志》 河南郡新郑: “ 《诗》 郑国,郑桓公之子武公所国,后为韩所灭

  • 浦洛河

    古名安乐川。又名溥乐河、灵州河。即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苦水河。北流入黄河。《宋史·夏国传》: 至道二年 (996),洛苑使白守荣护刍粮赴灵州,“ (李) 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即此。

  • 聂延城

    即乃延城。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东南。为元产珠地和站赤之一。元 《经世大典》: “通政院钦奉圣旨,咸平府至聂延立十五站。” 即此。即“乃颜城”。

  • 中留县

    秦置,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武宣县西南。西汉属郁林郡。东汉时改为中溜县。三国吴复名中留县。西晋废。东晋复置。南朝宋为桂林郡治。齐属桂林郡。隋开皇十一年(591)省入桂林县。又作中溜县(《续汉书·郡国志

  • 小淹市

    即今湖南安化县东五十五里小淹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安化县图:县(旧治在今县东南梅城镇)北有小淹市。

  • 酿溪市

    即今湖南新邵县驻地酿溪镇。原属邵阳县。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邵阳县图: 县北有酿溪市。1952年置新邵县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