筓头山
即鸡头山。又名崆峒山。在今宁夏隆德县东。《史记· 秦始皇本纪》: 始皇二十七年 (前220),“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正义》: “按: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筓头山,在京西北八百里,黄帝鸡山之所。” 又 《元和志》 卷3原州平高县: 筓头山 “一名崆峒山,在县西 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
即鸡头山。又名崆峒山。在今宁夏隆德县东。《史记· 秦始皇本纪》: 始皇二十七年 (前220),“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正义》: “按: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筓头山,在京西北八百里,黄帝鸡山之所。” 又 《元和志》 卷3原州平高县: 筓头山 “一名崆峒山,在县西 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
在今福建永定县东北六十里北山村。五代南唐保大十二年 (954) 上杭场迁此。北宋淳化五年(994) 升为上杭县。至道二年 (996) 迁治鳖沙里(今上杭县东北白砂)。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西百里小耽山附近。
即今福建云霄县东南峛屿镇。清嘉庆 《云霄厅志》 卷1 《坊里》 有烈屿。
即今陕西宁陕县。明正德十六年(1521)设五郎坝巡司。清顺治年间裁。乾隆四十八年(1783)于此置五郎厅,后废。1936年宁陕县迁治于此。
南朝宋置,属晋寿郡。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北四十里。《宋书·氐胡传》:元嘉十八年(441)氐王杨难当“倾国南寇,规有蜀土,虑汉中军出,遣建忠将军苻冲出东洛以防之”。即此。西魏于此置东洛郡。在今四川
①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属汾州。治所在岭西县(后改吐京县,今山西石楼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交口等县地。孝昌中寄治西河郡,治所当在今山西孝义市西十五里上、下吐京村。隋开皇初废。②东魏武定八年
在今吉林龙井市东北依兰乡王隅沟里。地处龙井、汪清两市县交界处,以王隅沟为中心,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1932年秋,延边抗日斗争发展到武装游击战争,在中共东满特委的领导下,于1932年10月成
西魏置,属开州。治所在汉兴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南坝镇)。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南地。北周改为周安郡。
即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南四十里黄陵镇。清设把总驻防。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六卡 (今黑龙江省呼玛县北金山乡)。1913年降为县。清初为黑龙江副都统辖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呼玛直隶厅,治六卡(今黑龙江呼玛河入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