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甸
在今云南晋宁县西。明万历 《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 万历二年 (1574) 8月,“征荞甸等夷平之,立营戍守,六郡乃安”。清康熙 《昆阳州志》卷6: “荞甸,在州治西六十里……天启二年,命守备杨明廷领兵筑土城,建守备,造营房,辟校场,立讲武厅,改置游击一员领之。” 《方舆纪要》 谓在陆凉州西南,误。
在今云南晋宁县西。明万历 《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 万历二年 (1574) 8月,“征荞甸等夷平之,立营戍守,六郡乃安”。清康熙 《昆阳州志》卷6: “荞甸,在州治西六十里……天启二年,命守备杨明廷领兵筑土城,建守备,造营房,辟校场,立讲武厅,改置游击一员领之。” 《方舆纪要》 谓在陆凉州西南,误。
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南八十里。明成化间置巡司于此。
即今甘肃敦煌市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党河。《汉书·地理志》 龙勒县:“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
即今福建福安市西南十五里廉村。《清一统志 ·福宁府》: 富溪津市 “旧名石矶津,鱼盐之货丛聚于此”。
明置,在今贵州平塘县西南克度镇。《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克度关,“《志》云:在定番州东南百八十里,接广西境,属克度里管辖”。
即蓝村。今山东即墨市西蓝村镇。清同治《即墨县志》 卷2有栾村。
①秦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肃宁县东南十六里垣城南村。西汉属涿郡。东汉属河间国。三国魏移治东垣城 (今河间市南二十五里)。北魏为河间郡治。隋开皇三年 (583) 移治瀛州城 (今河间市),属瀛州。十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辽代创建。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现寺内存有明成化二年御制碑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一名特穆尔图淖尔、图斯池。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东部之伊塞克湖。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6: 图斯库勒 “东西四百余里,南北二百里。周广六百余里。四围之水,咸汇于此”。
即今山东苍山县南二十里三合乡。《方舆纪要》卷33沂州“亶丘戌”条下:“又西南有三合村,与峄县接界。东、西二泇水及鱼沟水合流于此,因名。”
①亦名飞仙关、漏阁。在今四川芦山县西南五十里飞仙关镇。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4芦山县:“《志》云:芦山南十里三江渡,通天全六番,下注多功峡,入雅之平羌江。多功河上飞仙阁,为木栈道,即古漏阁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