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路
元至元中改袁州置,治所在宜春县 (今江西宜春市)。辖境相当今江西宜春、萍乡二市及分宜、万载县地。至正二十年 (1360) 朱元璋改为袁州府。
元至元中升袁州为路,治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属江西行省。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宜春、萍乡二市及分宜、万载二县地。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改为府。
元至元中改袁州置,治所在宜春县 (今江西宜春市)。辖境相当今江西宜春、萍乡二市及分宜、万载县地。至正二十年 (1360) 朱元璋改为袁州府。
元至元中升袁州为路,治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属江西行省。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宜春、萍乡二市及分宜、万载二县地。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改为府。
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50确山县: 其河 “源出横山,东流入真阳县 (今正阳县) 境,合塘下沟河而入于汝”。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1632年荷兰殖民者于此建热兰遮堡,俗称红毛城。
亦名申港镇。即今江苏江阴市西申港镇。《清一统志·常州府二》:申浦寨“唐永泰中商民辏集,货物丰繁,名申浦市。宋置寨。今名申浦镇”。
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三十里马风镇。产石棉、沙金。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海城县图:东南有马风屯。
俗称中公旗。清顺治五年(1648)建旗,属乌兰察布盟。治所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哈德门村。后迁治本坝太庙。1914年划归绥远特别区,1928年属绥远省。1952年与乌拉特后旗合并,改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恩州置,属高唐州。治所即今山东武城县。七年 (1374) 移治许官店 (今山东平原县西恩城镇)。清属东昌府。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1925年属德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
又名邹山、邹峄山或绎山。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里。《尚书·禹贡》: “峄阳孤桐。” 《诗经·鲁颂·閟宫》: “保有凫、峄” 的峄,皆指此。《左传》: 哀公七年 (前488),鲁师入邾,“邾众保绎”。杜
北宋置,属鹿邑县。即今河南郸城县。民国初置县佐于此。1952年置郸城县。
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北五十里,与黄平县接界。明郭子章《黔记》卷5:平越府东北境有“打铁关”,旧有外委驻守。
在今山西河曲县南四十里石梯子村。《清一统志·保德州》:石梯隘口“东枕高冈,西临黄河,边墙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