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通济渠

通济渠

隋大业元年 (605) 开凿。为沟通黄、淮二大河的运河。《隋书·炀帝纪》: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西段起自今河南洛阳市西,引谷水和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循阳渠故道至偃师入洛,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自板渚 (今河南荥阳市北) 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经开封市折而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州、灵壁、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对岸入淮河。因为炀帝巡游所用,俗称御河。唐改名广济渠。这条运河的开凿促进了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唐、宋时通称西段为漕渠和洛水,东段为汴河或汴渠。


隋大业元年(605年)开的运河。分东、西二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西苑,引谷(穀)水、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循东汉阳渠故道至偃师入洛,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引黄河水东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省开封市别汴水折向东南至今商丘市东南行蕲水故道,再经安徽省于江苏省泗洪县至盱眙县对岸注入淮河。因为炀帝巡游所用,亦称御河。唐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西段为漕渠和洛水,东段为汴河或汴渠。对隋及唐宋时期中原与江淮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见“汴水”。


猜你喜欢

  • 陵云 (雲) 寺

    亦作凌云寺。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 (869) 南诏骠信酋龙寇蜀,攻占犍为 “后数日,蛮军大集于陵云寺,与嘉州对岸”。胡三者注: “陵云寺在嘉州南山,开元中,僧海通于渎

  • 红盐池

    ①即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南境之红碱淖。《明史·鞑靼传》:成化九年(1473)秋,“满都鲁等与孛罗忽并寇韦州,王越侦知敌尽行,其老弱巢红盐池,乃与许宁及游击周玉率轻骑昼夜疾驰至,分薄其营,前后夹击,大破之

  • 乌坵

    一作乌丘山。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两屿东西并列,相距约二里,大丘在西,小丘在东。因形状象乌龟,故名。大、小乌丘亦名大龟、小龟。岛上丘

  • 新住镇

    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新筑乡。《清 一统志·西安府三》 “灞桥镇” 条下: “又有新住镇,在(咸宁) 县东三十里。亦曰新筑镇。”

  • 克拉尔济土司

    即拉尔吉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南境。清末并入安冲土司。

  • 东兴岭

    在今江西黎川县东。《陈书·周迪传》:天嘉四年(563),周迪据临川,陈主遣其弟顼击之,迪兵溃,逾岭奔晋安,“明年秋,复越东兴岭”,即此。《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新城县:东兴岭在“县东三十里。因东兴废县

  • 长湖

    ①即镜湖。又名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在今浙江绍兴市南会稽山北麓。周三百余里。唐以后逐渐淤浅,至南宋大部被围为田。《清一统志·绍兴府》:镜湖“在山阴县(今绍兴市)南三里。一

  • 婪凤

    即今广西田东县东南林逢镇。明设婪凤土巡司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东婪凤。明嘉靖时于此置巡检司。

  • 树仔墟

    即今广东电白县东树仔镇。清道光 《电白县志》 卷8: 树子墟 “在县 (今电城镇) 西十五里”。

  • 大洪江

    亦名邻水。即今四川重庆市东北之御临河。清乾隆《巴县志》卷2:大洪江“县东一百五十里”。李元《蜀水经》卷5:“江水又东北受邻水。邻水有二源,俱出大竹县……仙门水南经龙门镇为大洪溪,南入邻水,邻水又西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