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鄂尔多斯部

鄂尔多斯部

明、清蒙古诸部之一。明成化间(1465—1487),一些蒙古部落入居河套,达延汗置为右翼三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称 “鄂尔多斯者,为汗守御八白室之人” (传成吉思汗死后于其地建陵,立白屋八间)。即以蒙古语Ordos (汗之宫帐) 为名,明译阿尔秃斯或袄儿都司。正德四年 (1509),达延汗平定鄂尔多斯酋领叛乱之后,封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统领右翼三万户的济农 (亲王),驻镇其地。巴尔斯博罗特长子衮必里克袭封济农,领鄂尔多斯万户,乃尽封诸子于其境,形成多个小领主。其后济农势衰,受制于土默特部顺义王,明末又被察哈尔林丹汗役属。崇祯七年 (1634) 林丹汗败亡后,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及诸台吉率部归附后金,获准仍驻牧故地。清顺治六年 (1649) 分编鄂尔多斯部为六旗,曰左翼中旗 (又称郡王旗)、左翼前旗 (又称准格尔旗)、左翼后旗 (又称达拉特旗)、右翼中旗 (又称鄂托克旗)、右翼前旗 (又称乌审旗)、右翼后旗 (又称杭锦旗); 乾隆元年 (1736) 增置一旗,曰右翼前末旗 (又称扎萨克旗)。七旗并属伊克昭盟。1958年扎萨克旗与郡王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


猜你喜欢

  • 平梁城山

    即今四川巴中市西平梁乡。《方舆纪要》卷68巴州:平梁城山在“州西二十五里。上平坦,四周石壁如城。又有古寺、龙泉二水,四时不竭。宋淳祐中,都统张实筑城于此,取平定梁州之义曰平梁城, 山因以名”。

  • 悬壶城

    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治。《寰宇记》卷11汝阳县: “悬瓠城亦名悬壶城。”即“悬瓠城”。

  • 文陵

    东汉灵帝刘宏陵。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北。《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六年(189)六月,“辛酉,葬孝灵皇帝于文陵”。同书《礼仪志》注引《帝王世纪》曰:“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汉

  • 巴丘县

    三国吴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峡江县西南巴邱镇北里许。《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中,孙策“还定豫章、庐陵,留(周瑜)镇巴丘”,即此。隋开皇中废入新淦县。古县名。三国吴分新淦、石阳

  • 上清镇

    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南上清镇。清置巡司于此。在江西省贵溪市西南部、上清溪两岸。面积 120.7 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上清,人口 5080。曾名沂洋镇,宋代道教上清宫从龙虎山迁此,遂易名上清

  • 八宝屯

    即今辽宁开原市西八宝屯满族锡伯族朝鲜族镇。清康熙《开原县志》卷上:八宝屯城在“城西三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 牛王堌

    一名牛戍驿。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北二十二里。民国初置县佐于此。

  • 三音诺颜部

    外蒙古旧部名。即赛音诺颜部。清雍正三年(1725)分土谢图汗部西境置,乾隆三十一年(1766)加汗号,是为喀尔喀四部之一。所部二十四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牧地约当今蒙古国后杭爱、巴彦洪戈尔等省和前杭爱

  • 神雀台

    (臺) 在今河南陕县东。《寰宇记》 卷6陕州硖石县: “神雀台,在县北四十五里石壕镇东、路北。唐天宝二年,赤雀翔于台上,因名,台高五十丈,周半里。”

  • 龙桥

    在今陕西三原县南北二城之间的清河上。为多孔式拱形桥,桥身全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铺青石板,两侧有石雕栏杆。《清一统志·西安府》:龙桥“在三原县北门外,跨清河。宋建隆四年,清河溢。有龙斗于桥下,桥圮。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