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山
即铜官山。在今四川金堂县东。《舆地纪胜》 卷164怀安军: 金水山,“ 《皇朝郡县志》 云:在金水县北四十里。本名铜官山”。
即铜官山。在今四川金堂县东。《舆地纪胜》 卷164怀安军: 金水山,“ 《皇朝郡县志》 云:在金水县北四十里。本名铜官山”。
①北周明帝二年(558)置,治所在葭芦郡(或名芦北郡,今甘肃文县西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初复置文州,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五里白水江南岸)。天宝元年(742)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建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4电白县:丫角岭“在今县(治今电城镇)北五十里。双峰并峙,山色苍翠”。
亦作旺清河、大汪清河。在今吉林汪清县东。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十三道噶雅河“又东南径东崴子,大小旺清河合诸水自东来入之。大旺清河出珲春东北山,西流一百五十余里,小旺清河自东北来,凡行百余里合尖山水
元置,属湖广行省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惠水县东南羡塘乡。元置,治今贵州省惠水县东南羡塘。属管番民总管。后废。
元代在西藏设置的驿站。元朝建国后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军政事务,宣政院派员入蕃设立驿站,在乌思(前藏)置索克(索县)、夏克(比如县)、孜巴、夏颇、工(工布江达县)、衮萨、嘉哇(墨竹工卡县)等驿站七处;在藏(
即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振太乡驻地。原名草皮街。傣语名太和街。“太” 为棉花,“和” 为箐,意即箐边种过棉花。1916年设草辟县佐。1919年改名泰和县佐。
又名神沙山、沙角山。即今甘肃敦煌市南十里鸣沙山。《元和志》 卷40: 鸣沙山 “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山石。四面皆为沙垅,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有一泉水,名曰沙井
即今四川崇州市北三十里元通镇。清光绪《崇庆州志》卷3:元通场“滨文井江,烟火数千家,诸市俱全”。
又作玷苍山。在今云南大理市西部。唐代以来称点苍山。唐樊绰 《蛮书》 卷2: “玷苍山,南自石桥,北抵登川,长一百五十余里,名为玷苍。直南北,亦不甚正。东向洱河,城郭邑居,棋布山底。西面陡绝,下临平川。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平江府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吴县、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苏州、常熟、昆山、吴江、吴县等市县和上海市西北部地。明初改为苏州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平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