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山
①指小铜梁山。在今四川铜梁县西北。《寰宇记》卷136铜梁县: “以铜梁山为名。”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小铜梁山 “在铜梁县西北六十里。《元和志》: 铜梁县取山为名”。
②在今四川合川市南。西晋左思 《蜀都赋》: “外负铜梁而宕渠。” 《元和志》 卷33合州石镜县: 铜梁山 “在县南九里。《蜀都赋》 ‘外负铜梁于宕渠’ 是也。山出铜及桃枝竹”。明万历 《合州志》 卷1: 铜梁山 “山有石梁横亘,其色如铜,故名。岩有 ‘铜梁山’ 三字”。
①指小铜梁山。在今四川铜梁县西北。《寰宇记》卷136铜梁县: “以铜梁山为名。”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小铜梁山 “在铜梁县西北六十里。《元和志》: 铜梁县取山为名”。
②在今四川合川市南。西晋左思 《蜀都赋》: “外负铜梁而宕渠。” 《元和志》 卷33合州石镜县: 铜梁山 “在县南九里。《蜀都赋》 ‘外负铜梁于宕渠’ 是也。山出铜及桃枝竹”。明万历 《合州志》 卷1: 铜梁山 “山有石梁横亘,其色如铜,故名。岩有 ‘铜梁山’ 三字”。
即今广东化州市北罗江。《新唐书·地理志》 禺州扶莱县:“以扶莱水名之。”
又作忽鲁哈卫。明永乐十三年 (1415)改忽儿海卫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后废。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忽儿海卫改置,治今黑龙江省依兰旧城。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属奴儿干
在今河北遵化市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灵灵山“高九百余仞,上有灵灵寺,因名”。丘壑盘郁,岩洞出胜, 为县境群山之冠。
即今广西灵山县西一百四十里太平镇。明、清置西乡巡司于此。
在今广东惠东县东南平海镇附近。《清一统志·惠州府》:平海山“在归善县东南二百里,下为平海所”。
即郎娇社。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南恒春镇。
①在今河北涞水县东。《资治通鉴》:唐长庆元年(821),朱克融以卢龙叛,“易州刺史柳公济败幽州兵于白石岭”。即此。②在今广东乐昌市北十五里。又名周山、宝山。唐沈佺期有《自乐昌泝流至白石岭下》诗。(1)
1912年废宿州置,属安徽淮泗道。治所即今安徽宿州市。1928年直属安徽省。1979年析宿县城关镇置宿州市,1992年撤县并入宿州市。旧县名。1912年由宿州改置,治今安徽省宿州市。1950年县城曾设
即今陕西西乡县南一百里司上乡。《清一统志·汉中府二》:司上汛“两面峻岭,一线中开,设有把总分防”。
在今土耳其西南部安塔基亚,一说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口附近。《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至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