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沙郡

长沙郡

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史记·天官书》 载:“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方舆胜览》卷23:长沙“郡以长沙星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为长沙国。东汉复为郡。辖境渐小。隋开皇中废。大业初复改潭州为长沙郡,并改临湘县为长沙县,为长沙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复名潭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名长沙郡,乾元元年(758)复名潭州。


战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后置,治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洞庭湖以南湖南省大部、江西省西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北部沿边地区。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为国。东汉为郡,辖境仅有今湖南省邵阳市以北的资水流域、衡阳市以北的湘江流域(其支流涟水中游、蒸水上游、耒水上中游及洣水下游除外)和湖北省通城县地。三国吴分置湘东、衡阳等郡,辖境继续缩小。南朝齐有今湖南省北部的汨罗、湘阴、平江、浏阳、醴陵、株洲等市县地;梁、陈只有今长沙、醴陵、浏阳、株洲等市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潭州为长沙郡。


猜你喜欢

  • 颍州府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升颍州置,属河南省。治所在阜阳县 (今安徽阜阳市)。辖境相当今安徽涡阳、蒙城、霍邱等县以西地区。1912年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置,治今安徽省阜阳市。辖境相当

  • 邵源镇

    一作邵原镇。即今河南济源市西八十九里邵原镇。《清史稿·地理志》 作“邵源镇”,置巡司于此。

  • 步雄部

    宋大理置,属善阐府。在碌云异城(今云南江川县东北二十六里龙街)。元改江川县。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江川县东北江城南。属善阐府。蒙古宪宗时改置千户,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江川州。

  • 临川县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临汝县置,为抚州治。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市西五里。大业初为临川郡治。唐武德五年 (622) 复为抚州治。天宝元年(742) 仍为临川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抚州治。宝应

  • 上清溪镇

    清置,即今安徽贵池市南清溪镇。古镇名。即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南清溪。旧设河泊所。明嘉靖中废。

  • 绥芬府

    清宣统元年 (1909) 升绥芬厅置,属吉林省。治所在宁古塔城 (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三市及穆棱、东宁二县地。二年 (1910) 改名宁安府。清宣统元年(1909年

  • 高门

    即汉长安城的洛城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城乡高庙村北。《三辅黄图》 卷1: “长安城北出东头第一门曰洛城门,又曰高门。”

  • 六城

    在今安徽舒城县东南。《寰宇记》卷126舒城县:“六城在县东南六十里。按《春秋·文公五年》:‘楚人灭六’。杜预云:六,皋陶之后也,今庐江六县,即淮南王黥布所都之邑也。”

  • 东熊洲

    在今广东新会市南。《寰宇记》卷157新会县:“西熊洲、东熊洲俱在县南二十七里海心,有孤山相对耸上。”

  • 常水

    即今安徽绩溪县西北之大源河。宋淳熙 《新安志》 卷5绩溪县: 常水 “出黄蘖山,南流五十里合扬之水入歙县界。溉田一顷三十亩”。《方舆纪要》 卷28绩溪县 “扬之水” 条下: “常水在县西北。源出歙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