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县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分吴县置,与吴县并为苏州治。治所即今江苏苏州市。《元和志》卷25:长洲县“取长洲苑为名”。宋为平江府治。元为平江路治。明为苏州府治。1912年并入吴县。
古旧县名。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北部置,“取长洲苑为名”(《元和郡县志》)。自唐至明与吴县同为苏州、平江府、平江路、苏州府治(今江苏苏州市旧城区)。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县南境增设元和县,吴、长洲、元和三县同治苏州府郭下。1912年裁府,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分吴县置,与吴县并为苏州治。治所即今江苏苏州市。《元和志》卷25:长洲县“取长洲苑为名”。宋为平江府治。元为平江路治。明为苏州府治。1912年并入吴县。
古旧县名。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北部置,“取长洲苑为名”(《元和郡县志》)。自唐至明与吴县同为苏州、平江府、平江路、苏州府治(今江苏苏州市旧城区)。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县南境增设元和县,吴、长洲、元和三县同治苏州府郭下。1912年裁府,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建,即今四川德格县东北九十里竹庆乡更达村竹庆寺。为德格土司五大家庙及康区三大红教寺庙之一。“竹青寺”,藏语意为“大园满寺”。原寺1959年被毁, 1984年修复。
西汉置,为上谷郡东部都尉治。治所在今河北赤城县南。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赤城县南。属上谷郡。为东部都尉治。东汉废。《水经注·沽河》:阳乐水(《汉志》作乐阳水)经女祁县故城南。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南海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广东佛山市。简称禅,别称禅城。在广东省中南部,东距广州市18千米。面积 3888.1 平方千米。人口344.2万,是著名侨乡。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
即淠水。今河南潢川县东之白露河。《水经·淮水注》:淠水“俗曰白露水”。
又作梌山嶂。在今福建永定县北。《方舆纪要》 卷98永定县: 稌山嶂在 “县北八十余里。山势峻突,绵亘百里。林木茏葱,四时不改。上有石如马。民谣云,石马鸣,则有兵。成化十四年,‘草寇’窃发,太监卢胜合军
即今山西运城市南西姚乡。旧属安邑县,明置巡司于此。集镇名。在陕西省潼关县东部。属代字营乡。人口 2000。明代姚鸾屯(今废)部分村民迁出在屯西建村,故名。产小麦、玉米。以传统“西姚社火”闻名。有公路通
在今湖南岳阳市北。《资治通鉴》:五代唐天成三年(928),“吴右雄武军使苗璘、静江统军王彦章将水军万人攻楚岳州,至君山,楚王殷遣右丞相许德勋将战舰千艘御之……乃潜军角子湖,使王环夜帅战舰三百屯阳林浦,
在今福建南平市北。《方舆纪要》卷97南平县:“考窠岭在府北。上有十二峰,平地耸起,高十余丈,中有捷路,直走郡城。旧置砦于此,曰鹅鼻头尖砦,为屯兵侯望处。”
即今四川合川市东北渭溪镇。清光绪《合州志》 卷4: 渭子溪 “距城一百里”。
在今浙江临安县城南。本名石镜山,唐昭宗时改名衣锦山。《新五代史·吴越世家》:“昭宗诏(钱)鏐图形凌烟阁,升衣锦营为衣锦城,石鉴山曰衣锦山。”古山名。唐昭宗时以石锦山改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