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县
①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北。一说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南。后废。
②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晏州。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东。贞观十二年(638)属象州。大历十一年(776)废。
古县名。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治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北。属西阳郡。后废。《魏书·田益宗传》:景明初,梁“萧衍遣军主吴子阳率众寇三关,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据长风城,逆击子阳,大破之”,此即县废后之长风城。
①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北。一说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南。后废。
②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晏州。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东。贞观十二年(638)属象州。大历十一年(776)废。
古县名。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治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北。属西阳郡。后废。《魏书·田益宗传》:景明初,梁“萧衍遣军主吴子阳率众寇三关,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据长风城,逆击子阳,大破之”,此即县废后之长风城。
又名良文港。即今台湾澎湖县澎湖岛东龙门村。清乾隆《澎湖志略》:“文良港至妈宫旱路二十五里。”光绪《澎湖厅志》卷2.文良港“即龙门港”。又卷5:“文良港汛外洋次冲要口,营房三间,烟墩一座。”连横《台湾通
①在今江苏溧水县东南七十里。宋《景定建康志》卷17:芝山“上有李子洞、燕洞,相去三百步。昔宣州田頵举兵,邑人携老幼于此避难,可容数千人。李洞有泉沸涌。燕洞有石燕,遇雨则飞,晴则还落为石”。②在今江西波
元置,在今河北围场县西北。明废。元置。在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北。明省。
西魏改南棘阳县置,为黄冈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南。北周废。古县名。西魏改南棘阳县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南。为黄冈郡治。北周废入新野县。
即大福先寺,在今河南洛阳市东郊、瀍河乡唐寺门村内。为唐代著名寺院,故名。1922年重修时,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佐民于山门门额题“古唐寺”三字,故又名古唐寺。
即唐高骈所筑成都罗城之万里桥门。南宋陆游《夜登小南门城上》,即此门。在《江上散步寻梅诗》中有“明朝更出小南门”, 自注曰:“万里桥门,一名小南门。”
在今湖南永兴县西二十里。《舆地纪胜》卷57郴州:白豹山“又有白豹水,源出白豹山”。《方舆纪要》卷82: 白豹水“源出白豹山, 流合郴水”。
①又名纳远川。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西黄河支流都思兔河。②在今河北香河县北。《方舆纪要》 卷11香河县: 骆驼港 “在县北八里。自三河县之兔儿山流经县界,下流入于白河”。古水名。又作纳远川。即今内蒙古自治
①即今河南临汝县东北十八里风穴山中风穴寺。北魏时始建,初名香积寺。隋改名千峰寺。唐代又加扩建,改称白云寺。唐开元时所建七祖塔至今犹存。②在今四川奉节县城北。唐李白寓蜀时,有《白云寺》诗刻悬崖间。
即今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东山。《方舆纪要》卷91海宁县:“以刘宋沈景葬此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