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雁荡山

雁荡山

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主峰海拔1056米。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未尝有言者。” 至北宋太平兴国初僧全了栖止此山,建灵岩寺,山始显名。《元丰九域志》 卷5温州: 乐清县有 “雁荡山”。《方舆纪要》 卷94温州府乐清县:雁荡山 “岩峦盘曲,凡数百里。其峰百有二、谷十、洞八、岩三十,争奇竞胜……绝顶有湖方十余里,水常不涸,雁之春归者留宿焉,故曰雁荡”。今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在浙江省东南部。《广雁荡山志》:“春雁归时多宿于此,故名。”东北—西南走向。分南、北两山。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组成,节理发达。北雁荡山主要在乐清市境,主峰百岗尖(1150米),次高峰雁湖岗(1057米)。南雁荡山主要在平阳县西,主峰九峰尖(1237米)。通常所称雁荡山,指北雁荡山。雁湖岗顶有雁湖,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常来栖宿,故称雁荡。雁荡开始知名于唐初,至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以后,声誉渐著,寺庙亭院相继而兴,当时曾有十八古刹、十六亭、十院。至明代,雁荡百二奇峰的名称已全部形成。风景区东起羊角洞,西至芙蓉白岩,南起筋竹涧口,北至仙姑洞,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显圣门、仙人桥、羊角洞等风景区,东南部风景较集中,灵峰、灵岩、大龙湫称为雁荡风景三绝。全景区计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岩、四十六洞、二十六石、十四嶂、十八瀑、二十八潭、十三坑、十三岭、十泉二水、八门四阙、七溪一涧、八桥二湖等风景点,共380多处。中以峰、石、涧、瀑称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并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猜你喜欢

  • 多宝塔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二里千福寺内。唐寺僧楚金之舍利塔,天宝间敕建。有颜真卿所书碑文,笔法整齐园健。后人习此者甚多。

  • 缺门

    在今河南新安县西二十二里缺门山。《资治通鉴》: 唐乾元二年 (759),郭子仪与史思明战,自相州溃还至河阳,“将谋城守,师人相惊,又奔缺门”,即此。在今河南省新安县西。《资治通鉴》:唐乾元二年(759

  • 扁山

    即艑山。在今湖南岳阳市南。亦即 《水经注》 之编山。宋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 “湘人以吴船为艑,山形类之,故以名山。上有塔,曰哑女塔。”

  • 惠州府

    明洪武元年 (1368) 改惠州路置,后属广东布政司。治所在归善县 (今广东惠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罗浮山以东的东江流域和螺河水流域以西、九连山以南至沿海地区。万历六年 (1578) 后府与县分治,归

  • 虎溪

    在今贵州正安县西南之清溪河,为芙蓉江支流。《方舆胜览》 卷61珍州: 虎溪 “在州东十七里”。《明一统志》 卷72播州宣慰司: 虎溪 “在真州长官司西南七十里。源出播州委家里,经旧珍州,下流合三江”。

  • 红梅阁

    在今江苏常州市东南四里红梅公园内。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后遭兵火。元元贞元年(1295)重建,改名飞霞楼。明复称红梅阁。今阁为清建。

  • 宁远砦

    ①北宋咸平六年(1003)置,属府州。在今陕西府谷县西南。②北宋天禧二年(1018)置,属秦州。即今甘肃武山县治。熙宁五年(1072)改属通远军。崇宁三年(1104)升为县。金仍废为砦,元至元中复置县

  • 何园

    又名寄啸山庄。在今江苏扬州市城东南角。原系清乾隆时双槐园旧址,光绪年间为官僚何芷舫所得,并加以扩建,故名何园。园分东西两部分,有游廊相连接。东部建有花厅、船厅、六角小亭、湖石假山,西部水池居中,水池周

  • 兴武营

    明正统九年(1444)置,即今宁夏盐池县西北兴武营。正德元年(1506)改置兴武营守御千户所。清改为宁夏守御所。后废。

  • 兴都

    明嘉靖十八年(1539)于承天府置,治所在钟祥县(今湖北钟祥市)。《明史·地理志》 承天府:“嘉靖十年升州为承天府,十八年建兴都留守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