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霁虹桥

霁虹桥

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北八十里,跨澜沧江。《方舆纪要》 卷118永昌军民府保山县: 霁虹桥“武侯南征孟获,架桥济师。后以索为之,修废不一。元至元中,也先不花重修,名曰霁虹。明初,镇抚华岳置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火所焚。宏治十四年,备兵使者王槐构屋于上,贯以铁绳,南征往来,此为孔道。亦曰澜沧桥”。


在云南省永平县岩洞与保山市平坡之间的澜沧江上。离保山市区约50千米。此地原为古渡口,开凿于西汉武帝时,名澜津。从今永平县境博南山开凿栈道,通往澜津过渡到保山市,是中国古代与缅甸、印度以至西亚的重要通道。今博南古道尚在,长约80余千米。唐时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桥,元元贞元年(1295年)改建木桥,取今名。明成化年间改为铁索吊桥,现存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光绪年间重修。长约106米,宽约3.7米,由18根铁链组成,其中16根为承重底索,上铺横直交叉两层木板,还有两根为扶栏索,左右各一。铁索两头分别固定在两岸的博南山和罗岷山的峭岩上。桥两头各建有一亭与两关楼,今西头的已圮。桥横跨在奔腾咆哮的峡谷江面上,气势极为壮观。桥西崖壁间留有不少古人题刻。明人马继龙有诗曰:“沧江铁索跨长虹,鸟道从天一线通。”为世界最早的铁索桥之一。1986年桥被江水冲毁,现仅存桥西摩崖题刻。


猜你喜欢

  • 白山黑水

    长白山与黑龙江的合称,旧以此泛指我国东北地区。《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长白山与黑龙江的合称。后泛指中国东北地区。《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

  • 九龙半岛

    在今广东深圳市南,珠江口东侧,隔海与香港岛对峙。旧属新安县。清设九龙巡司,大鹏水师副将驻守,治所在今九龙半岛南九龙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岬角至尖沙咀一带。光绪二十四

  • 谷米乡

    即今四川雷波县东北谷米乡。产铅。清嘉庆间曾开采。以煎炼无成而中止。

  • 刘三公庄

    即今山东日照市北三庄镇。《方舆纪要》卷36日照县“夹仓镇”条下:“《志》云,县西七十里有刘三公庄。萧梁时刘勰所居。旧置巡司于此。”

  • 曲惠

    即楚辉。今新疆和硕县东曲惠乡。清《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初四日至曲惠,“有居民数十家,铺户数家”。

  • 红崖堡

    明置,属高台所。即今甘肃高台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红崖子乡。清设守备。

  • 乾州厅

    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 改乾州置,属辰州府。治所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乾州。嘉庆元年(1796) 升为直隶厅,属湖南省。1913年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置,治今湖南省吉首市西南乾州。属辰州

  • 成家

    东汉建武元年(25)七月,导江卒正公孙述据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号成家,建元龙兴。《后汉书·公孙述传》:“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东据扞关。于是尽有益州之地。”相当今川、滇、黔三省及陕南一带。

  • 邵甸县

    蒙古宪宗七年(1257)置邵甸千户,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邵甸县,后属嵩明州。治所在白邑村(今云南嵩明县西三十三里白邑)。《元史·地理志》:“名为束甸, 以束为邵。”明洪武十五年(1382)后废入

  • 泰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泰州军置,治所在海陵县 (今江苏泰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泰州、姜堰、如皋等市地。二十一年 (1284) 改为泰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泰州置,治海陵县(今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