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即今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之小青岛。清道光 《胶州志》 总图有 “青岛”。民国 《胶澳志》 卷2:“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旧隶即墨。德占胶澳后,遂著名于世。日人改名加藤岛。我国接收仍名青岛。山岩耸秀,林木蓊蒨,德建灯塔于其巅。每于夕阳斜照,时与四围之水光山色映射于暮霭苍茫中,诚为天然画图。” 1929年青岛设市后,此岛乃更名小青岛。
即今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之小青岛。清道光 《胶州志》 总图有 “青岛”。民国 《胶澳志》 卷2:“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旧隶即墨。德占胶澳后,遂著名于世。日人改名加藤岛。我国接收仍名青岛。山岩耸秀,林木蓊蒨,德建灯塔于其巅。每于夕阳斜照,时与四围之水光山色映射于暮霭苍茫中,诚为天然画图。” 1929年青岛设市后,此岛乃更名小青岛。
亦名执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东晋法显《佛国记》:“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彼国人云:相去可七百由延,其国大,在洲上东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数。其间相去或十里二十里
即今山东文登市西北汪疃镇。清光绪《文登县志》卷3《坊市》:城北三十里曰汪疃集。1949—1952年为昆嵛县治。
一名延津。在今河南卫辉市东古黄河畔。《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黄河重要渡口之一。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本名延津,十六国后赵
在今甘肃陇西县北。《方舆纪要》卷59巩昌府陇西县: 锦布隘“在府北六十里。其地有锦布峪,因名”。明置锦布镇遞运所于此。
明弘治中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清废。
五代周显德五年(958)置,治所在汉阳军(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为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汉阳军。辖境约当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及汉川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
在今江西兴国县东北境。明、清置巡司于此。又名衣锦乡,在今江西省兴国县东。属赣州府。明于此置巡检司。
①三国吴赤乌三年(240)改太末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龙游县。《元和志》卷26:“因县东龙丘山为名。”宝鼎元年(266)属东阳郡,后复为太末县。隋开皇九年(589)省。唐贞观八年(634)复置,
1947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由延庆县东部及热河省丰宁县西南部析置,治四海冶(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四海镇)。1949年改属察哈尔省。1951年撤销,并入延庆、赤城、滦平三县。旧县名。察哈尔解放区设。1947年
1914年依前长宝道改置,属湖南省。治长沙县 (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约当今湖南雪峰山以东,汨罗、长沙、浏阳、醴陵以西,洞庭湖、资水以南,城步、新宁、邵阳、邵东、双峰、湘乡、湘潭以北地区和株洲市及其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