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资镇
亦曰高家镇。明置,属丹徒县。即今江苏丹徒市西四十里高资镇。明置巡司于此。
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北部,北临长江。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资,人口7000。因高资港得名。清设镇。1949年设高资区,1957年改高资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7年置镇。产稻、小麦、油菜籽、茶叶、蚕茧、竹木等。矿产有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有建材、化工、农机、纺织、制鞋、服装等厂。丹徒县(区)经济开发区在境内。京沪铁路、312国道、宁镇公路经此。
亦曰高家镇。明置,属丹徒县。即今江苏丹徒市西四十里高资镇。明置巡司于此。
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北部,北临长江。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资,人口7000。因高资港得名。清设镇。1949年设高资区,1957年改高资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7年置镇。产稻、小麦、油菜籽、茶叶、蚕茧、竹木等。矿产有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有建材、化工、农机、纺织、制鞋、服装等厂。丹徒县(区)经济开发区在境内。京沪铁路、312国道、宁镇公路经此。
又作歆岛。即今山东长岛县砣矶岛北大钦岛。《宋会要辑稿》 第186册兵29载: 北宋政和八年(1118) 五月二日臣僚言: 熙宁中,巡检每季 “下北海驼基岛驻扎,系以驼基石为界。自与北朝通好,不曾根究海
①战国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岸。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东汉永平八年 (65) 移治故斄城 (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杨林区永安村)。晋属始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废。北周建德三
①在今安徽含山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龙洞山”条下:“太湖山在县南七十里。旧有湖,岁久湮废。山奇峰十余,削立秀挺,状如列戟。”②又作大湖山。在今福建闽清县东。《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太湖
一名延寿城。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水经·洛水注》:休水又“东届灵星坞”。《寰宇记》卷5缑氏县:“灵星坞,一名延寿城。卢氏《嵩山记》云:‘此坞有道士浮邱公接太子晋登仙之所也。’”
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太平街附近。天启《滇志》 卷30干崖宣抚司: “同知刘汉佐居蛮洒冈,经历廖氏居雷弄冈,知事管勋奇居猛语冈,刘、管、廖皆华人,以功授者。”
又名听水、左谷水。即今陕西城固县西北湑水。源出听山,东流径城固县北,入汉水。《水经·沔水注》: “左谷水出汉北,即壻水也……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公房升仙之日,壻行未还,不获同
即今广西武鸣县西北锣圩镇。清乾隆十九年(1754) 高井寨巡司移驻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西北锣圩。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移高井寨巡检司治此。
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属祁连山脉。近东西走向。平均海拔3500米。《清史稿·地理志》 西宁府西宁县: 西南有拉脊山。又称小积石山、拉鸡山、唐述山。在青海省东部西宁市、贵德县间。为日月山东延部分。近东西走
唐方镇名。贞元元年 (785) 置,治所在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大和三年 (829)废。开成元年 (836) 复置。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卢氏及山西平陆、芮城等县地。龙纪元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秦淮河上别渚。《梁书·武帝纪》:天监九年(510),“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迄三桥”。又《侯景传》:太清二年(548),侯景作乱,“鄱阳世子嗣、裴之高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