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洲桥

黄洲桥

在今江西崇仁县城东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崇仁县: 黄洲桥 “在县治东南。宋嘉祐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祐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及明朝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


在江西省崇仁县。崇仁河横贯县中,将县城一分为二,黄洲桥又将两半连结起来。唐时,“于河上编竹为杠,鱼贯而渡,水溢则漂坏,水疲时复葺理用”。北宋嘉祐年间改为浮桥,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并在桥面上建屋40余楹,桥两端设门启闭。文天祥题写“黄洲桥”三字。元、明两代,屡坏屡修,并以捐资的豪绅名改称德平桥、天启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石桥几乎毁坏殆尽,遂代之以浮桥。富绅谢廷恩捐资重修,并借鉴临川文昌桥的经验,清河基,将桥墩建在岩石上,又采用当时的先进建筑技术,加以改进。“自墩脚砌至梁眼有14层,出水小花墩繇梁眼,上至边石,以24层为率……墩前加金钢雁翅一座,以杀水势”。桥长139米,十分牢固。民国时期,一度改名中正桥。1965年扩建为八墩九孔的钢筋水泥大桥,桥面加宽至10米,两边增辟人行道,并装置了桥栏和吊灯。1969年特大洪水冲损桥墩,后又修复。


猜你喜欢

  • 化州

    ①隋大业末置,治所在化明县(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唐贞观元年(627)废。②唐置,治所在今云南楚雄市西北四十里吕合镇。辖境约当今云南楚雄市西部地。天宝后废。③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改辩州置,治在石龙

  • 三汊河镇

    ①即今安徽无为县东北汊河乡。清同治《含山县志》关津:三叉河镇在“县南八十里,东七都”。②在今湖南澧县东北。《清一统志·澧州二》:三汊河镇“在州东北。北接湖北荆州界,西北路通鹤峰州,为守御要地”。

  • 那川县

    唐贞观五年(631)置,属羁縻蛾州。治所在今四川阿坝县东南境或红原县南境。后废。

  • 安流县

    东魏武定七年(549)改都昌县置,为东海郡治。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北齐废。

  • 康店驿

    南宋嘉定中 (1208—1224) 改大盈驿为康店驿,属南安县。即今福建南安市南康店。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置康店巡司于此,并兼理驿事。境内复船山有郑成功墓。南宋嘉定中改大盈驿为康店驿,即今福建

  • 延滨江

    在今广西荔浦县东。《清一统志·平乐府一》:延滨江“在荔浦县东三十五里。源出上洞,流合荔水”。

  • 和川

    即今山西安泽县北和川镇。1938—1949年为安泽县驻此。

  • 小河堤

    在今山东临沂市北。《方舆纪要》卷33沂州:小河堤“元人所筑, 以防涑水冲啮。又北五里有苏家堤,又北五里曰安净堤, 皆元筑”。

  • 广寿县

    西魏大统十四年(548)置,属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永寿县东北三十八里永寿坊。因县城处在广寿原上,故名。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名永寿县。古县名。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置,治今陕西省永寿县北广寿原。

  • 枫槎岭

    在今浙江宁海县南。《方舆纪要》 卷92宁海县: 枫槎岭 “在县南二十里,亦曰枫岭。嘉靖中,倭寇入犯,官军御之于此”。古山名。在今浙江省宁海县东南。明嘉靖中,官军御倭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