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峪口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十八里香营乡西北。《方舆纪要》 卷 17永宁县: 黑峪口 “在县北,寇冲也。口西为白草窊等处,属夸驻牧于此”。
②即今山西兴县西四十里黑峪口。《方舆纪要》卷40兴县: 黑峪口在 “县西五十里,即黄河官渡,路通陕西神木、榆林等处。嘉靖四十三年套寇由此踏冰突犯。隆庆元年套寇复由此南犯石州,旁略县界。盖县之要防也”。
即今山西省兴县西黑峪口。《读史方舆纪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套寇由此踏冰突犯。隆庆元年(1567年),套寇复由此南犯石州。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十八里香营乡西北。《方舆纪要》 卷 17永宁县: 黑峪口 “在县北,寇冲也。口西为白草窊等处,属夸驻牧于此”。
②即今山西兴县西四十里黑峪口。《方舆纪要》卷40兴县: 黑峪口在 “县西五十里,即黄河官渡,路通陕西神木、榆林等处。嘉靖四十三年套寇由此踏冰突犯。隆庆元年套寇复由此南犯石州,旁略县界。盖县之要防也”。
即今山西省兴县西黑峪口。《读史方舆纪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套寇由此踏冰突犯。隆庆元年(1567年),套寇复由此南犯石州。
元至元十九年 (1282) 升茶陵县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即今湖南茶陵县。明初降为县。成化十八年 (1482) 复升州,属长沙府。1913年改为茶陵县。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茶陵县置,治今湖南省茶
南宋嘉定元年 (1208) 改天水县置,治所在天水县 (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九年 (1216) 与县同移治今天水市西南天水镇。元初废。
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明一统志》卷21泽州:仙公山“在高平县西北四十五里”。
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 11 江北厅: 铁坪山 “在厅东北五十里。高七里。山旧出铁,抵大江铜锣峡,上有梵音寺”。
相传古蜀国鱼凫王所都。在今四川温江县北。《成都文类》 卷2: 宋孙松寿 《观古鱼凫城》诗自注云: “在温江县北十五里,有小院。” 诗曰:“野寺依脩竹,鱼凫迹半存。高城归野垅,故国霭荒村。” 《方舆纪要
在今四川綦江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180南平军: 黑崖山 “在军北七十里。石崖峭拔,夷贼李光世败入此山,官兵劲弩逐之,遂平”。
又作柏举。春秋楚邑。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公羊传》:定公四年(前506)十一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莒,楚师败绩”。即此。古邑名。又作柏举。春秋楚邑。在今湖北省麻城市东北。春秋末期,吴、蔡联军曾大
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北,松花江支流。《清一统志·吉林一》:巴兰河“在宁古塔城东北六百余里。源出巴兰窝集,南流入混同江”。松花江左岸支流。在黑龙江省中部。《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巴兰,形势也。”
①即春秋楚大隧、直辕、冥阨三隘道的总称。在今河南信阳县南豫、鄂界上。《左传》: 定公四年 (前506),楚史皇谓子常曰: “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 杜注: “城口,三隘道之总名。
在今西藏拉萨市内玛波日小山上。为梵语之音。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布达拉是佛教徒比喻为印度佛教圣地普陀洛伽之转音。相传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始建宫室。后世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