乣军
辽金元时期称北方被征服的各族人组成的军兵为乣军。辽代始置,按隶属关系分,有遥辇乣、各官分乣、各部族乣、十二行乣、群牧二乣及黄皮室乣、咸州乣等七种,设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官。统属于节度使,以游防镇戍为主,间或参加征战。金代以乣军掌守戍边堡,由详稳(从五品)、么忽统领之,其地位低于部族军。元在蒙古国时期,对投降的金乣军和契丹、女真、汉族军兵, 统称为乣军或乣汉诸军; 元世祖入主中原以后泛称汉军,惟辽东降服的乣军仍保持其原有组织和乣军称号,号为辽东乣军,成为乡军的一种,不出戍其他地方。
辽金元时期称北方被征服的各族人组成的军兵为乣军。辽代始置,按隶属关系分,有遥辇乣、各官分乣、各部族乣、十二行乣、群牧二乣及黄皮室乣、咸州乣等七种,设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官。统属于节度使,以游防镇戍为主,间或参加征战。金代以乣军掌守戍边堡,由详稳(从五品)、么忽统领之,其地位低于部族军。元在蒙古国时期,对投降的金乣军和契丹、女真、汉族军兵, 统称为乣军或乣汉诸军; 元世祖入主中原以后泛称汉军,惟辽东降服的乣军仍保持其原有组织和乣军称号,号为辽东乣军,成为乡军的一种,不出戍其他地方。
官署名。清末置于各省,掌编纂官报并印行书籍。
太平天国军中给事官员之统称。攻克永安(今广西蒙山)前后设。前、后、左、右、中五方位军每军设三十五人,职同监军。名称以职守不同各异。如负责文书者,有“宣诏书”,主全军册籍; “疏附”,主递文书。负责后勤
官署名。简称行省。蒙古成吉思汗建国后始置。元世祖中统(1260-1264)、至元(1264-1294)间于各地分立,作为中书省派出机构,设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一般多以中书省官员出任。初凡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职方中大夫属官,佐职方中大夫、小职方下大夫掌本司事务。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 ,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为职方司次官。宣帝即位,复置六
官名。北魏置,见“帐内都督”。
官名。北宋置、掌开浚三白渠,以给关中灌溉之事。官名。宋置,掌三白渠之水的蓄积与泄放以给关中灌溉之利。
官名。西晋置。统兵,职掌同杂号将军,位低于同号将军。武帝泰始(265—274)中,田章曾任之,随安西将军讨秦州叛虏。
官名。春秋时郑国置。掌郊区内乡的行政长官。《左传·昭公十八年》:“ (郑国火灾)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 禳火于玄冥、 回禄,祈于四鄘。”孔颖达疏:“郊人,当谓郊内乡之人也。”杨宽认为:“郊人即是郊内乡
官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始于诸节度州置,以京官充任,掌助理郡政,总领诸案文移,凡郡事皆与守倅通签书。徽宗大观二年(1108),改为司录参军。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复旧名。临安府
炎帝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见“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