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勒希哈番
满语官名。汉译为“少卿”。
满语官名。汉译为“少卿”。
旧时对州、县官自称的谦词。表示在其治辖之下。
武官名。西夏置,为殿前司的主官。见“殿前司”。
清制。京仓十四,城内八个,城外六个,内贮八旗三营兵食马豆。通州二仓,内贮王公百官俸米。其主官称监督,掌管仓务。见《历代职官简释·京通各仓监督》。
汉书中称汉高祖刘邦他父亲为太公。《汉书·高帝纪下》:“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
“五官中郎将”的省称。五官将是五官中郎将的省称,俸二千石,主五官郎,掌值班宿卫,出充车骑。见《后汉书·百官志》。《三国志·魏书·吴质传》:“吴质,济阴人。”注:“《魏略》曰:质字季重,以才学通博,为五
即“宗子录”。参见“宗子正”。
官名。战国燕置。主管左陶机构的长官。战国燕国陶文有“左陶[尹]”之名。
官名。元置,为宣政院的佐官,秩正四品,员额三人。
唐代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少尹的合称。魏晋以后有治中。隋文帝改为司马,炀帝又改为赞治,后改为丞。唐复称治中,后避高中讳改称司马,开元初复改为少尹。三都少尹为三都府尹的副职,员额各二人,秩从四品下。《新唐
官名。即“旗籍清吏司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