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副尉

副尉

①汉朝西域副校尉简称。②散官名号。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武散官,自正六品至从九品为昭武、振威、致果、翊麾、宣节、御侮、仁勇、陪戎八校尉及八副尉,其上阶为校尉,下阶为副尉。后代沿此制。宋朝有进武、进义、守阙进义、进勇、守阙进勇等副尉。金朝武散官有保义、进义二副尉,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增设,为三十四阶之末二阶,分别为从九品上、下。元沿金制,武散官末二阶亦为保义副尉、进义副尉,从八品,敕授。③官名。金朝卫尉司副长官,从四品。协助中卫尉管理皇后宫事务。④清朝步军副尉之简称。详“步军副尉”。


官名。1、汉朝设西域都护和西域副校尉,副校尉简称副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南朝梁任眆《丞相长沙宣武王碑》:“都护之威既弛,副尉之策已谢。”

2、唐朝武散官有昭武副尉,正六品下;振威副尉,从六品下;致果副尉,正七品下;翊麾副尉,从七品下;宣节副尉,正八品下;御侮副尉,从八品下;仁勇副尉,正九品下;陪戎副尉,从九品下。见《新唐书·百官一》。宋元沿用此制,明不设。见《宋史·职官九·武散官》、《通典·职官二二》。

3、清代武官名。守卫京师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的下属有副尉,负责守卫巡警等事。《清史稿·职官四·步军营》:“所辖:翼尉(正三品)、副翼尉(从三品)、协尉(正四品)、副尉(正五品),满、蒙、汉军俱各八人。”

猜你喜欢

  • 前队大夫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改南阳郡为前队郡,置队大夫一人,职如太守,掌治其郡,并领郡兵征伐。《后汉书·光武帝纪》:“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参看“前队”条。

  • 比部司

    官署名。魏晋尚书有比部曹,《隋书·百官志》记其职掌为“掌诏书律令勾检(稽核)等事。”至隋为刑部四司之一。隋初比部司的主官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沿置,比部郎中一人,从五

  • 御厨副使

    官名。北宋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官名,废。

  • 尚用监

    官署名。元置,见“中尚监”。

  • 行安西将军

    杂号将军名,三国魏置,掌征伐。《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辛未,以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拒维。”曹仁也曾任此将军。行,代行。见《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 酒务

    宋朝榷酒机构。京城及州府县镇皆置,设监当官掌之,或募豪民买扑经营。官名。宋设此官,掌管酒税,分务管理榷酒之事。《宋史·食货志下七》政和四年诏:“酒务官二员者分两务。三员者复增其一,员虽多毋得过四务。”

  • 延安屯田打捕总管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三品,隶枢密院。设于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管领析居放良人户及来自吉利吉思的蒙古人口屯戍。置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各一员,打捕屯田官十二员。

  • 侦缉队

    内外城巡警总厅所属机构。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内外城巡警总厅分别成立侦缉队与警备队,侦缉队专司侦探,设管带一人,帮带二人,司书生一人,下设一、二、三、四、五分队。各队设队官一人,队长二人,巡警二

  • 右领军府

    官署名。隋朝置,与左领军府同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不置将军,唯有长史、司马、掾属、录事及功、仓、户、骑、兵曹参军,法、铠曹行参军,又置明法,隶于法司,掌律令轻重; 又统开府府 (骠骑府)、仪同

  • 五局司直

    官名。北魏孝文帝太和 (477—499) 中置,属廷尉。专主刑狱。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从四品中。因负责直接审理刑狱案件,颇受孝文帝重视,由其亲选。亦简称“司直”。后罢。至孝庄帝时复置司直,仅名